自持之心,于喧嚣中寻觅灵魂之光
文/欢喜有约@乡泽暖心
《繁星落玉湖》背景音乐,如喜欢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下载收听。
历经岁月沧桑,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石柱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依旧熠熠生辉,于人类思想之巅绽放光芒。在这个社交媒体声浪滔天,他人评价如织网般试图束缚我们的时代,我们如何能在热闹的潮流与冷漠的风评中,守护内心的那份宁静与清澈?又如何能让被世俗遗忘的美好,在时间的河流中重新熠熠生辉?这不仅仅是对每个生命个体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文明传承不息命题的深刻追问。
一、潮起潮落,风中的评说迷思
回溯历史长河,战国时期的邹忌在面对妻、妾、客的恭维时,尚能于夜深人静之际深思,得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的透彻见解。然而,在当今信息浩如烟海的时代,人们却往往在他人构建的评判世界里迷失方向。社交媒体上,一条动态若获万千宠爱,我们或许为之欣喜若狂;而一句匿名的恶语相向,又可能让我们的心灵防线瞬间崩溃。这种情感的跌宕起伏,实则源于我们将自我价值的裁决权,轻易交付到了他人手中。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言:“他人即地狱。”当我们过分在意他人的审视,便如同被无形的目光牢牢钉在舆论的十字架上,每一个举动都需思量是否符合外界的期待,每一句话语都要斟酌是否会引起非议。在这样的重压下,生命的真实与自我被层层遮掩,仿佛置于一个精美的玻璃罩内,虽然外观璀璨夺目,却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就如同那些被推向神坛的“完美偶像”,在粉丝的狂热追捧中步步为营,唯恐一丝一毫的差错,便会使自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热潮与冷风的交替,实质上是群体意识对个体精神的碾压。当某种观念成为主流之声,任何与之相左的见解都可能被斥为异端;当某种行为受到大众的追捧,其他的生活方式便可能被轻蔑地贴上“过时”的标签。但正如但丁在《神曲》中的坚定宣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真正的智者,始终能够在外界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定力,坚定自己的前行方向。
陶渊明,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烈之士,在面临生活压力与人格尊严的抉择时,毅然选择了守护文人的崇高气节。而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风波后,依然能“竹杖芒鞋轻胜马”,在逆境中展现出豁达与从容。他们深知,外界的评说如同变幻莫测的云霞,唯有内心的光芒才是永恒的北斗。
二、遗忘与重现:时光深处的宝藏
在大英博物馆的一隅,尘封着一幅油画,画中人物虽已褪色,但威尼斯17世纪的光影仍在笔触间流转。此情此景,令人联想到那些曾被世人瞩目,如今却落寞于书架一角的经典之作。它们曾在文明史上掀起壮阔波澜,然而在快节奏、碎片化的当下,却被束之高阁。当我们沉湎于网络的浅薄信息,追逐所谓的“爆款”时,那些富含智慧与深思的篇章,如同被打入冷宫的佳人,黯然神伤。
然而,美好的事物之所以被搁置,或许正因为它们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品茗时,我们需耐心等待苦涩褪去,回甘涌来;而速食文化虽能瞬间满足味蕾,却难留深刻印象。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去探寻那些藏匿于细节中的美好。
被遗忘并不意味着消亡。如同深埋的种子,只待春风化雨,便可破土而出。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那些被搁置的爱好、被遗忘的梦想,其实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执着与热爱。当我们再次翻开那些尘封的书籍,拾起那支久违的画笔,便如同在时光的角落里点燃一盏明灯,让那些被遗忘的宝藏重新熠熠生辉。
三、质疑与突破:在挑战中成就自我
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挑战时,我们不应惧怕或逃避。相反地,这些质疑与挑战正是促使我们成长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如同那些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文人墨客们一样,他们用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与挑战;我们也应该学会在质疑声中寻找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并勇敢地为之奋斗与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并成就一段无悔的人生旅程。在1820年的一个课堂实验中,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意外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虽颠覆了时人对电与磁的固有认知,却也引来了众多权威学者的疑虑。然而,奥斯特并未因此而退缩,反而深入钻研,终为电磁学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石。此事例昭示我们,在观点与主流相悖时,应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凭借事实与行动印证自身的价值。
为自己发声,并非意味着盲目地与世界为敌,而是在清晰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坚定地走出自己的道路。回想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初,虽饱受嘲讽,但他始终对自己的理论充满信心,最终凭借科学的力量令世界折服。真正的发声,离不开底气与实力的支撑,而这两者皆源于持续不断的学习与成长。当我们日益精进,不断超越自我,那些质疑与非议自然会烟消云散,如同阳光驱散阴霾,展现出晴朗的苍穹。
成长之旅,亦是自我和解的征途。我们无需刻意封堵他人的口舌,因为当我们登临更高的峰巅,那些在山麓下议论纷纷的嘈杂便会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只需专注于自己的前行之路,奋力奔跑,让自己的光芒照耀更广阔的人群。梵高便是如此,虽生前饱受误解,但逝世后却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璀璨巨星。他的画作,便是他为自己发声的媒介,跨越时空的界限,至今仍在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在杭州灵隐寺的墙垣之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简短数句,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外界的风云变幻、他人的评说质疑,皆非我们所能掌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如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般理想境地,它并非真实存在于某个具体的角落,而是深藏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要我们能够守护住内心的那份宁静与纯粹,便能构筑起属于自己的精神桃花源。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都有能力构筑一处理想的精神避风港。
要实现内心的坚守和自我救赎,我们必须首先学会享受孤独。孤独,并非意味着寂寥,反而代表着心灵的盈满。当我们沉浸在孤独之中,与自我深度对话时,内心的呼唤将更为清晰可闻。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言:“唯有在独处之际,个体方能真正成为自己。”在这些静默的时刻里,我们可以沉浸在经典之中,与历史上的伟人灵魂进行交流;可以沉思生命的意义,筹划前行的路途;可以涤荡心灵,让其更加深邃与充实。
内心的坚守与自我救赎,也要求我们去珍视那些常被忽视的美好。那些久未联络的亲情、友情,那些常被我们漠视的自然与艺术之美,无一不是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当我们愿意放慢脚步,全心投入去体味生活的每个细微之处,就会发现美好始终萦绕在我们四周。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描绘令人心生向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身处这个时代的交汇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光明与阴影交织,希望与困难同在,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时代。然而,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我们都应铭记:即便是最杰出的人才,也不能随波逐流;即便是最精彩的文章,也需有知音共赏。让我们勇敢地表达自己,让卓越成为我们的日常;让我们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让文明的薪火在时间长河中持续燃烧。因为真正的卓越,并非存在于他人的赞许之中,而是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灵魂之内;真正的美好,不会被岁月抹去,只会在时间的洗礼中更加光彩夺目。
文中图片为摄影师杨林老师提供,图/杨林,蒙古族。现为: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新华社签约(特约)摄影师,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新闻摄影协会理事等。
文/欢喜有约,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建造师、工程咨询师。曾在《河湟》、《柳湾》《税务学习》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主编。
文/乡泽暖心,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发表散文在《河湟》杂志文章《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