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他
安徽卫艾云
晚饭过后,苏老头依旧是穿着他的黑色布鞋去溜达了。
这儿的人很粗犷,对于这些外地人就一个称呼:蛮子。起初,他还觉得这里的人对他是排外,时间久了,他倒是乐意这样的称呼,仿佛这个称呼显得他的不同。一声蛮子,时刻让他记着自己的特点,比如他的布鞋、他的文人架势……
他说他的人生是从最底层开始的,那儿没有文化,更别说什么文明了,家庭的贫困让他读的学校不好,学校的老师更像是杂凑的,老师的年纪也就比他大几岁。短短数月的“集训”就能手拿课本,开始“指点江山”了。老师总是用他们当地的普通话来教学外语,不会读的一律标上汉字,所以一直到现在他的外语还是江南的韵味,声音婉转又带长长的尾音,乍一听,像是在唱戏。年长几岁的老师认为他有极高的语言天赋,建议家人将他送去外地上学。
时隔多年,他说他不知道那位老师从哪儿看出他的天赋,但是老师说的话肯定没错,他的母亲就真的相信了。举全家之力,送他离开了家乡。
十几年,第一次“背井离乡”。他眼界开阔了,开关一按,就可以让房间变亮,比家里的煤油灯亮堂多了;水龙头一拧,就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出来,比家里的水井省力多了……一切对他都是新鲜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可生活总不会一帆风顺,带他出来的本家叔叔突然要回老家“子承父业”了,他变成了一个人。
他的生活变得困难起来,首先就要解决吃饭问题。边求学边求生,成了“头等大事”,应该说他是被“推着”往前走。无数个想念家人、想念母亲的夜晚,他哭过、闹过,而现状总是让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向现实低下了头。擦擦眼泪,接着干活、接着学习,才是他要做的。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的书信里总是描述的天花乱坠,让人无比向往这精彩的外面世界。他给人扛砂袋,给小饭馆洗盘子甚至还帮猪肉铺杀过猪……而这一切都化成了他笔下的素材。也正是因为他的不怕吃苦,他的一股“蛮劲”,他的作品被人“发掘”。过惯了苦日子的人,突然被“纸醉迷金”的糖衣炮弹袭击,他很快就被“瓦解”。
短短数年,他又恢复了以前的“一贫如洗”的日子。他背上行李离开家那一天,母亲给了他一个布袋子。母亲让他只有等他遇到最困难时打开,他一直以为里面是钱。后来有一天,实在没办法时,我打开这个救命的袋子,才发现里面装的是土。当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让他不远千里带了这抔土。
后来,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有了它,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乡。” 母亲临终前告诉他关于这个袋子的故事。母亲也曾背井离乡,也曾遇到无数个困难。后来,这个袋子一直带在身边,袋子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家乡、什么是亲情。
人生的起起伏伏,都在他的作品里尽情展现。苏老头说苦难不值得歌颂,没人愿意吃苦,可生活又让你不得不吃苦。所以生活,它更多时候对人就是一种考验。大风大浪、绚丽多姿之后,你就会怀念安静,想念平静。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儿是他母亲的故乡,他在用他的方式在纪念自己的母亲。
这样的他,和电视上完全不一样。他说,这样的他才是真实的他。
他在继续穿他的布鞋、用他的文人架势来体验生活……

卫艾云,女,安徽舒城县人。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投稿须知
1、都市头条(ID:10950627)和茌平文苑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生成作品投稿。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