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红《生死场》论
文‖靳艳军
夫文之为道,或雕琢性情,或记录世事,或抒发襟怀,或针砭时弊。然能以质朴之笔,写尽人间悲欢,道尽生命苍凉者,鲜矣。萧红之《生死场》,如黄钟大吕,破空而来,以冷峻之视角,细腻之笔触,勾勒出东北乡村众生相,揭示出生命之渺小、生存之艰难、人性之复杂,诚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瑰宝也。今试从其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文学价值等方面,论析一二。
一、生命之悲:蝼蚁般的生存困境
《生死场》以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为幕布,徐徐展开一幅底层民众的生存长卷。这片看似肥沃的土地,实则是吞噬生命的巨大黑洞,农人们如困于蛛网的飞虫,无论如何挣扎,皆难逃脱命运的罗网。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此句如利箭穿透纸背,道尽生命的荒诞与悲凉。农人们在田间终日劳作,脊梁弯成弓状,汗水浸透的土地却难以回馈丰足的收成。他们的生活,是在饥饿与饱腹之间摇摆,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徘徊,在生存与死亡之间挣扎。王婆之子,本是家中的希望,却因无钱延医问药,在病痛的折磨中逐渐凋零。王婆守着儿子的尸身,泪水干涸,眼神空洞,那一刻,生命的脆弱与无奈展露无遗。金枝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她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却遭遇成业的粗暴对待。成业为一时之欲,毁了金枝的一生,而后又将她无情抛弃。金枝为了生存,被迫踏入风尘,她的遭遇,是无数旧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缩影。
在这片土地上,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同样令人触目惊心。二里半视羊如命,为了一头羊,竟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将女儿草草嫁出。在他眼中,羊的价值远高于女儿的终身大事,这种对物欲的极端追求,让亲情变得一文不值。而村庄里众人对苦难的麻木,更是令人心寒。面对他人的不幸,他们或是冷漠旁观,或是以幸灾乐祸的态度评头论足,仿佛苦难是一场与己无关的戏码。这种集体的麻木不仁,折射出底层民众在长期压迫下精神的贫瘠与扭曲。
战争的阴云,更是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灭顶之灾。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了乡村的宁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庄里,房屋被焚毁,百姓被屠戮,原本生机勃勃的家园,瞬间变成人间炼狱。村民们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生命在战争的烈焰中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萧红以细腻而冷峻的笔触,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一一呈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怒与对受难同胞的深切同情。
二、人性之光:黑暗中的一丝温暖
然而,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夜,也会有星光闪烁;即使是在最冰冷的寒冬,也会有暖流涌动。在《生死场》的苦难图景中,仍有人性的光芒在顽强闪耀。
王婆堪称书中最具韧性的灵魂。她一生历经丧子、丧夫等多重打击,每一次打击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她却如磐石般屹立不倒。面对儿子的离世,她悲痛欲绝,甚至一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当死亡真正来临之际,她却又对生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她选择重新站起来,继续面对生活的风刀霜剑。她的坚强,不仅支撑着自己活下去,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力量与希望。
赵三的觉醒之路,同样令人动容。在战争爆发前,他如同无数麻木的农民,只关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对周遭的世事漠不关心。然而,当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赤裸裸地展现在他眼前,当家园被破坏,亲人被伤害,他内心深处的血性被激发。他开始意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奋起反抗,才能保护自己的家园和亲人。他的觉醒,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整个民族觉醒的象征,展现了底层民众在危难时刻迸发的巨大力量。
金枝的形象虽然充满悲剧色彩,但她的内心始终保留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历经磨难,她依然没有完全被黑暗吞噬。她在困境中不断挣扎,试图寻找一条出路。她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韧性,也让我们对人性的美好充满期待。
三、艺术之美:独特的叙事风格与语言特色
《生死场》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其创新的叙事手法与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其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萧红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明确的起承转合,而是以片段式的描写,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这种叙事方式看似随意松散,实则匠心独运。萧红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一段段细腻的心理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东北乡村的生活图景,给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种散文化的叙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束缚,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语言运用上,《生死场》极具特色。萧红大量运用东北方言,使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方言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东北人的语言习惯和生活风貌,更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屯子里的人们,看着王婆那样子,都来劝她:‘别寻死,日子还长着呢!’”“二里半的羊丢了,急得他满屯子乱窜,嘴里直嘟囔:‘我的羊啊,我的命根子啊!’”这些质朴而鲜活的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东北乡村,亲耳聆听村民们的交谈。同时,萧红的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诗意。她善于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深刻的意境,表达复杂的情感,使作品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
此外,萧红还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深化作品的主题。“生死场”这一意象,不仅是对东北乡村现实生活的写照,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在这里,生与死交织在一起,生命在苦难中挣扎,在挣扎中消逝,充满了无奈与悲凉。而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羊”,则象征着底层民众的命运。羊温顺、弱小,任人宰割,毫无反抗之力,正如那些在苦难中苦苦挣扎的底层民众,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生活的安排。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
四、文学价值: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生死场》的出现,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而强劲的风。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和创新的艺术手法,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内涵,拓展了现代文学的表现领域。
在主题方面,《生死场》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它打破了传统文学对上层社会、知识分子的关注局限,将目光投向被遗忘的角落,让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底层民众成为文学的主角。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种对底层民众的关注,体现了萧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也为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在艺术创新上,《生死场》的散文化叙事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规范,开创了一种自由、灵活的叙事方式,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借鉴了萧红的叙事手法,尝试将散文的笔法融入小说创作,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萧红对东北方言的运用,也为文学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她证明了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为文学语言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历史价值来看,《生死场》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真实记录了东北乡村在日本侵华时期的生活状态,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那段惨痛的历史,更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它是研究中国现代历史、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语
萧红之《生死场》,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和厚重的历史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文学的原野上,见证着苦难与抗争,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东北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人性的美好与丑恶,社会的黑暗与光明。在当今时代,《生死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底层,尊重生命价值,追求公平正义。萧红以一支笔,书写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与希望,她的作品,将永远在文学的星河中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靳艳军,1986年出生,甘肃武都人,心理学博士,企业家、战略家、慈善家、辞赋家、诗人。现任靳氏集团董事局主席,西安工业大学特聘教授、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业导师,兼三所高校客座教授、国家级特聘专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陕西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秦商总会副会长。202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经济影响力人物、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2024年被评为影响中国年度经济人物。业余时间从事诗词赋创作及红学研究,10余篇赋被勒石以刻。部分诗赋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西、意、俄、阿、韩、蒙等十余种语言,也被众多书法家书写。目前已创作和发表古体格律诗词9200余首,辞赋200余篇,《红楼梦》文章162篇,兼有楹联、古代散文、新诗等文学创作1000余篇(首),各类作品100余万字,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累计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物资善款2750余万元。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