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白鹿原影视城
文/安乐书生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心中对陕西作家陈忠实有种莫名的崇拜,对参观白鹿原影视城有一种心心念念的期待。五一期间,我们自驾从洛阳出发,专程游览了白鹿原影视城。在这里,我们不仅体验到20世纪五十年代的关中农村生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更了解到了关中文化的独有魅力和思想内涵。
白鹿原影视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是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白鹿原》打造的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景区。白鹿原影视城内建有多个景点,包括白鹿村、鹿兆鹏家、白嘉轩家、祠堂、戏台等,这些景点都力求还原小说中的场景。影视城还设有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特色小吃等,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关中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一步入白鹿原影视城,陈忠实的旧居和生活场景令人眼前一亮:门楼牌匾上面写着“陈忠实老宅”,有陈忠实写作的书房、父母的住室。房子两边的土房土瓦,木制门窗,还有那些熟悉的木柜子、木桌凳、土炕土灶,每一处都透着浓浓的乡村气息。 竖立在屋檐下的音响反复播放着由著名演播艺术家李野默演播的陈忠实小说《白鹿原》,屋内是陈忠实老先生的书房,里面摆放着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书房里的小圆桌和矮凳,是当年伏案写就《白鹿原》的地方。写字台上摆放着眼镜、稿纸和钢笔,绿色的长沙发是陈忠实构思作品时的心灵栖息地。
穿过仿古城门,眼前的景象让人沉醉。青砖灰瓦的关中民居鳞次栉比,黄土夯筑的城墙蜿蜒远去,空气中飘来油泼辣子的辛香。主街两侧的德厚医馆、仁义粮行仍挂着褪色的布幌,木格窗棂里透出煤油灯的光晕,仿佛白嘉轩下一秒就会从祠堂的阴影里踱步而出。这座为拍摄电视剧《白鹿原》而建的影视城,完美复刻了清末民初的关中村落,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峥嵘岁月。
白鹿原影视城最震撼的当属1:1重建的白鹿村祠堂。五开间的门楣上“仁德永存”的漆金匾额虽已斑驳,却透出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正厅八仙桌上的族谱摊开着,密密麻麻的毛笔字记载着白鹿两姓的恩怨。抚摸过被岁月侵蚀的雕花门框时,导游指着东侧厢房说:“《白鹿原》里田小娥被囚禁的屋子就在这里拍摄。”窗棂纸上的破洞在风中呜咽,恍惚间似有压抑的啜泣传来。
中午时分,我们走进一家陕西关中特色面馆,门口挂着“biangbiang面”的招牌,里面座无虚席,我们只好耐心等候。只见师傅熟练地揪下一团面,双手一拉一扯,宽厚的面条便在空中上下翻飞,发出“Biang Biang”的声响,仿佛在奏响一曲美食乐章。拉伸面条时,动作一气呵成,宽厚的面条仿佛腰带一般,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之美。面条下锅,翻滚片刻后捞起,筋道爽滑的质感让人垂涎欲滴。
Biangbiang面以手工扯面和油泼辣子为灵魂,兼具历史底蕴与市井烟火气,是陕西美食的典型代表。“biang”出自陕西关中特色美食“biangbiang面”,因做面时会发出“biangbiang”声,故而得名,又因此字为生僻字,笔画有56画之多,民间流传一条顺口溜便于人们理解记忆:“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 “biangbiang面”,每一碗面,都凝聚着师傅们的心血与智慧,每一口,都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在这一碗面中,我们品尝到的不仅是关中特色美食的滋味,更是三秦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
陈忠实创作的小说《白鹿原》,通过白嘉轩、鹿子霖等人物群像,将关中农耕伦理、宗族制度与秦腔民俗编织成可感知的文化图谱。这部作品为影视城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影视城的建立又让更多的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白鹿原》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通过影视城这一平台,陈忠实的文学作品得以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他的作品。
参观离开后,我们深切感受到白鹿原影视城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文化圣地。弘扬关中文化不应停留于仿古建筑的建设和保护,而需像作家陈忠实那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炼出"仁义"、"坚韧"的精神内核,并找到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点,并将这种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而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现居住于洛龙区安乐镇,现在农行洛阳分行工作,是一个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于市场营销、信贷管理工作,其撰写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在河南省农行交流学习,关于信用卡、零售业务、信贷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农行总行发表,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及文学作品多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