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流沙河畔,炊烟与墨香在"花猪小镇"上空缠绵。
当我踏入大田方中学改造成的文旅工坊时,空气中漂浮着松木熏制腊肉的沉香,混着宣纸未干的墨韵,竟调和出独特的乡愁滋味。
黄总在研讨会上展示的那幅《花猪生态图鉴》水墨长卷,此刻正化作眼前生动的场景。
楹联工坊里,戴老先生悬腕挥毫,狼毫在洒金红纸上舞出"千年沩水育灵韵"的苍劲笔意。
隔壁非遗体验区,游客们将花椒填入猪肠的动作,与书法家提按顿挫的韵律竟形成奇妙共振。
朱林教授监制的科普画册在展台静静舒展,工笔勾勒的花猪在宁乡山水间悠然踱步,蹄印里开出朵朵楹联小花。
黄昏时分,"一猪八吃"文化宴席在流芳阁启幕。青瓷盘中,水晶蹄髈映着红霞,恍若陈佩耘老师笔下的《踏雪寻香赋》有了实体。竹制菜单上镌刻的短诗,在筷箸起落间被重新解构——原来文字真能咀嚼出草木芬芳。席间忽闻孩童欢笑,转头见郭志科设计的萌版"沙沙"正在院中嬉戏,银饰花猪吊坠在姑娘们颈间摇晃,叮咚声应和着沩水的轻吟。
最难忘却在透明工坊见证的时光折叠。区块链溯源屏幕前,扶冲村书记讲解养殖过程的乡音未落,非遗匠人已在腊肉表面烙下藏书印般的纹章。现代科技浇筑的传统,让每块肉品都成为可收藏的文明切片。贺志坤理事直播创作时,我忽然读懂黄总所说的"五感共鸣"——此刻鼻腔萦绕的烟火气,指尖触摸的楹联凹凸,耳畔流淌的沩水谣,都在重构关于故乡的味觉记忆。
离园时携着"楹联盲盒"礼盒,月光将"一口花猪品乡愁"的墨迹染成银色。小程序商城此刻弹送通知:您认购的"流小花农场"第2027号合伙人权益已生效。忽然懂得这品牌何以称"小花"——恰似戴震《考工记》注所言:"物之微者,必有所承",这些承载着文化基因的细小存在,正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绽放出比牡丹更恒久的光华。
七律·流芳宴记
苔花烟雨沩江畔,墨韵檀香共此筵。
八转庖厨烹故事,三巡诗酒沃心田。
银钩暗度非遗篆,铁画轻描区块链。
莫道乡愁无觅处,且随蹄迹访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