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命里结识的某个人,去过的某个地,看似偶然,却又蕴藏着一种莫名的必然。正如我与李德斌的相识和去过的赣风小院,好像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李德斌是赣风小院的主人,也是赣江风酒厂的厂长,更是三塘李铺的传承人。认识他看上去确实像一种偶然。去年秋天我随先生回江西老家省亲,闲来无事,刷抖音时,一个网名“三塘李铺纯粮食酒”的朋友吸引了我。我不禁停留在打开的页面上,浏览着他拍的视频。他的视频不是精做的广告大片,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恰是在这样零零散散的生活片段里,漫溢着浓浓的酒香和对生活的热爱。我被李德斌这不经意中的经意牵引着,一口气看了他拍的十几个视频,并关注了他。他拍的视频是在为他的酒做广告,可又不完全是从他这些视频里我看到了一种朴实和真诚。也看到了他那种“无为而无不为,无欲其所不欲”的处事态度。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缘份很奇妙,其实,就在我关注李德斌的同时,他也关注了我。有一天他发信息问我:“您是作家吗?”我说:“算是吧。”就这样我们简单的聊了几句。那时候,我不知道他关注我什么,我关注的是他的酒。因为很久以来,我都想寻一款价格合适的纯粮食酒。当然不是为叔叔比我小十个月,从小一起长大,我与他有着不是手足胜似手足的亲情。他年过半百,没有什么喜好,就是喜欢喝上几杯。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时常买一些低廉的酒解馋。我多次提醒他少喝点,尽量买点好酒喝。他总是嘴上答应着,转身又依然故我。每次看到他这样,我都感到心疼,可又无法改变。所以当看到李德斌纯手工酿造的粮食酒时,我特别感兴趣。
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卖家很多,为了防止上当受骗,我在抖音里关注李德斌几个月后,才拨通了他的电话,对他和他酿造的酒有了更多的了解。
曾经他和爱人在义乌做皮鞋生意,因为他们夫妇为人实在,做事踏实,皮鞋厂做的有声有色,年收入不菲。尽管如此这个个头不高,看上去随和的江西汉子,心里却一直倔强地埋着一棵种子。但他明白,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他必须将这棵种子深埋,再深埋。因为将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殷殷期望。他曾经对他的孩子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们四个里面,有一个上不了大学,我的心都不会安宁!”
孩子们在父亲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个个学习成绩优异,并分别走进不同的大学。就在李德斌将最小的一个孩子送进大学校门的时候,他深埋三十多年的那棵种子开始萌动“回江西老家,把三塘李铺酒的制作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他此言一出,妻子和孩子全都惊呆了。家里六口人,反对票占了五票,只有他还再执著着。
夜幕降临,他依窗而立,星星在空中闪烁着,那明灭的烟火在他嘴边晃动着,风儿轻拂,桂花的香气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家乡稻谷的清香,在他的呼吸间浓郁着,弥散着。他感觉到故土对他的召唤,感觉到年迈的老父亲对他的热切期盼,更感觉到少时的梦想如雨后春笋般,难易控制地破土而出。
那一夜他无眠,睡眼朦胧的妻子看到他单薄的身影,轻叹一声。她知道她和孩子们在与李德斌的对垒中,将要败下阵来。
“别看他人瘦小,可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只要他决定的事任谁都难改变。”妻子张琼是最了解他,也是最终支持他的人。
他们夫妇处理完鞋厂的事宜,便快马加鞭回到家乡。由于父亲年岁已高,家里的酿酒业几乎处于停产状态。除了过年过节父亲酿些酒送送亲戚朋友,再留些给自家享用之外,已经没有力量再做更多的加工。
当李德斌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家里冷冷清清,酿酒间里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储存粮食的仓库里空空如也;用酒糟养过猪的猪圈也近乎坍塌。望着这一切,妻子回头凝望着他,眼里充满了无奈和不知所措。而这时的李德斌却像没有看到妻子投来的目光,只是弯腰拿起扫把,打扫起酿酒车间。他一下一下地扫着,每一下都是那样坚定、毅然。
“可以说当时的一切都是百废侍兴,不过,无论多难我们都挺过来了。”李德斌说这话的时候虽然轻描淡写,嘴上还带着微笑,眼睛却湿润了。温柔的妻子抬起头心疼地望了他一眼,又默默低下头。那些曾经的艰辛与付出仿佛都在她眼前浮现。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事他们只能亲力亲为,从一砖一瓦的建厂,到进货、酿造,再到销售,他们无不投入其中再好的产品若想让人接受承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打开市场,他们除了做出良心产品以外,还要深入到各个超市和集市。李德斌常常是满怀希望地带着酒出门,又总是疲惫不堪地带着失望回家。其初,他回家时,妻子还会询问他的销售情况,可几次无售而归之后,她再也不问了,一是不想让自己沮丧,也不想让丈夫难过。
又是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妻子站在飘着花香的村口等待丈夫回家。远远的她看到丈夫的车子驶来,一抹余晖映照着那棕色的车子,车子泛着金色的光芒,欢快地向她奔来,她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幸福和温暖向她涌来。丈夫到达她身边,打开车窗,她看到车上那被反复拉出去的酒没了踪影,便惊讶地看着李德斌。李德斌还没等妻子发问,就用手撩了一下飞到额头的一撮头发,扬了扬头说:“酒,全部卖完了!”顿时,妻子的眼泪涌出眼眶,她将头伏在丈夫肩头哭了。丈夫用手轻轻拍着她说:“放心,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初心,就不怕不成功!”李德斌这句话是说给妻子听的,更是说给自己听的。不过,那时候的妻子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丈夫车上的那些酒根本不是卖出去的,而是送出去的。“舍得舍得”也正是李德斌的这份舍得和他坚持的初心,才换来了,他的酒在短短两年里,达到年销四万多斤的业绩。
最初,李德斌跑了两个多月,几乎没有卖出一瓶酒。他知道市场上各种品牌的酒很多,像他这种土生土长,又沉寂多年的酒若想被人认可,就必须让人实实在在品尝到酒的价值,所以他那天就一股脑将车上的酒送给那些客商品尝。想不到的是一周后竟陆陆续续接到订酒的电话。从此"三塘李铺"这个名字便从历史的漩涡里被拉了出来,再次震响余干这片土地。
据记载,明洪武年间,东源吴氏先祖以鄱阳湖优质稻米配以秘制酒曲,所酿之酒清冽甘醇。1385年,朱元璋率军途经余干,饮此酒后特赐“军中御酿”金匾一方,命岁贡百坛。吴氏族人谨遵“粮必秋实,水必冬泉”的祖训,开创了三塘李铺酒的酿造基业。到了1942年,何汉鼎将独生女儿许配汤海林,也就是李德斌的外公,以十八坛陈酿为嫁妆,并秘传酿酒技艺。后来,汤师又把手艺传给了李德斌的父亲李道望,并扎根在三塘乡,从此,“三塘李铺”便在李家传承开来。
“三塘李铺”是经过四代三姓人的坚守和传承,走到今天,着实不易。所以写到这里,我也便明白了李德斌为什么年过半百,不顾家人的劝说,放下安逸舒适的生活,执意回家再创业。
如果说将儿女培养长大成人是一种责任,那么他回乡接过祖辈传承的事业,造福一方百姓,又是什么呢?是的,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是一份深切的情怀。
“三塘李铺”的酒香穿过六百多年的时光隧道,越过山川与河流抵达我,我想,我不仅在一千多公里以外为叔叔寻得了一款心仪的酒,还寻得了酒背后的故事。
作家简介:
孙秀君,笔名:禾园。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作家学会会员,中国石化作家协会第一届副秘书长,山东红荷文学社社长,宝荷书苑会长。曾系行业媒体记者、编辑。自1987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诗文集《点点滴滴》、《瓦上花开》报告文学集《石油魂》,编辑出版了新闻故事《石化情怀》等书籍。一批文学作品散见与《中国石化报》《中国石油报》《大众报》《齐鲁晚报》《山东文学》《经济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报刊,并有多篇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