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晋县衙赋》
作者王学民
泱泱华夏,赫赫衙垣。大德启运①,河岳凝丹。立晋秦之锁钥,镇尧舜之故藩。倚中条而俯河渭,承泰定而蔚安澜。魏置北解②,隋改桑泉③。天宝易帜,桑泉焕临晋之颜;开元流徽,古邑肇新安之范④。驿通秦陇,历五代之史印;地接蒲解,经宋元之烽烟。明清承其旧制,县治岿然;典籍续其渊绵,阆苑莺喧。
带涑水以涵清,屏峨嵋而叠巘。九州腹甸,河水之涘;三晋咽喉,秦晋之藩。飞檐斗拱,承汉唐之遗范;勾心抱厦,聚宋元之精研。兽吻吞云,镇阴阳而守正;螭纹绕柱,贯径纬以成玄。东设谯楼,更鼓催晨昏之序;西连囹圄,荆枷锁宵小之奸。朱门高耸,碧瓦凝寒。清流濯缨而涤瘴,慎鼎烹鲜以持安。勤披星月兮案牍减,恤问闾阎兮稼穑繁。明察秋毫于蛛网,断分泾渭在毫端。鸣冤鼓寂彰仁政,戒石铭昭沥肝胆。三槐荫庇琴堂暖,五马巡行德泽宽。政成但见棠阴茂,讼息惟闻击壤欢。殿前唐柏⑤,苍翠参天。阶下青石,斑驳记年。城墙巍巍,水壕堑堑。角楼玲珑,街巷盘桓。清坑犹煊,暖焐堂轩⑥。凤辇西狩,驻跸衙轩⑦。千年古邑,四海浩烟。此乃一方之枢机,实为百代之遗篇。
观其堂宇兮规制肃俨,瞻其庭阶兮气象森然。檐挑隋唐星斗,砖镌洪武云烟。雕甍绣拱,单檐歇山。瑞霭氤氲,祥光璀璨。元代衙署,文脉绵延。黼黻彰成,皇猷丕显。秉政惟勤,堂悬明镜之鉴;爱民以厚,牍载仁风之先。朱槛临轩,纳山河于案卷;青袍辉日,承星斗于高天。讼庭兰馥,乃见廉泉让水;官箴石峻,长铭止谤悬鞍。戒石巍巍,中庭立范;金文昭昭,两侧垂箴。“公生明,廉生威,浩然正气垂千古;政若霖,法若矩,澄澈仁风润九寰”。各堂联句,警语频颁。“胸中有廉日月长;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来此处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负民即负国,欺人如欺天”。“尔俸尔禄,实乃民膏民脂;下民易虐,方称天道天颜”。朱绂煌煌,岂忘蔀屋悬鹑之苦;黄粱衮衮,当思荒村菜色之艰。冰壶照夜,须持素节于风霆;玉树临春,自葆清姿于雪莲。倘违此训,必招天鼓雷音之谴;如守司箴,自得卿云甘澍之颁。片言振藻,对语涵渊。字藏锋骨,墨涌沧澜。楹悬珠玉,牖纳河山。灵台澄明映日,渊谋湛然涵天。文光闪闪,乃德政之徽标;法度赫赫,实纲纪之镜鉴。
至若县衙内外,春则花木扶疏,桃李争艳;夏则绿荫蔽日,蝉鸣畅欢;秋则黄叶飘零,雁阵飞南;冬则银装素裹,雪松昂然。梅花横斜,竹影婆娑;日重碧瓦,月皴牖间。亭台楼阁,风光旖旎;怡景流泉,气象潺湲。民风淳朴,经年若兰。文化如蕙,渊薮似源。儒佛道家,灿若星汉。四时之景,兴犹未阑;百代之史,尽纳其间。春秋代序,风华常绽。
嗟乎!临晋古衙,法脉长延。沧桑积淀,文明承传。岂惟三晋之政辕,实乃万年之文澜。阶前老柏参天耸,堂上明镜照胆悬。墨池尚涌春秋笔,戒石常鸣警世言。黛瓦铭镌廉史骨,规仪铸就浩然篇。守千年之根柢,护百代以弥坚。贤宰既逝,德音尚传;墨客重游,赋笔长酣。冀此雕甍,恒昭其颜;祈斯翰藻,永续其澜。
【注释】
①、县衙建于元代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距今已700余年。
②、在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北解县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与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
③、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时设置。《清一统志》蒲州府:记载其位于临晋镇东北的亭东村南小盖原是其处。
④、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改为临晋。
⑤、在大殿前方生长的唐柏,据史料记载树龄为1300年。
⑥、衙署火道地暖,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当时任知县邓景福所建。
⑦、慈禧西行为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到达临晋时间是农历10月26日,下榻两天。
作者简介:
王学民,网名博爱,斋号和怡、博爱轩。大专文化,退休干部。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运城市楹联学会会员,临猗县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临猗县诗联学会副主席,临猗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书法家协会顾问,临猗县《古驿樊桥站》主编,著有《樊桥驿站》。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