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斩秦琼”
谢卫
说起来挺讽刺的,都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有听相声了,那天因为百无聊赖,拿着遥控器,随意搜索电视频道,不经意之间,竟然“翻”到了央视的戏剧频道,好巧不巧,正碰上侯宝林郭全宝的相声节目《关公斩秦琼》,顿时便来了兴趣,赶紧放下遥控器欣赏起来。
上了一定岁数的人都知道,过去听相声,尤其是听侯宝林大师这样的相声节目,那是一种享受,而现如今的相声呢?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那是纯粹拿肉麻当有趣,唉——不说也罢。还是言归正传。不消说的,听侯宝林郭全宝的《关公斩秦琼》这一经典相声,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那令人捧腹的幽默。关公哪个朝代的人物?秦琼又是哪个朝代的人物?一个在后汉(三国时期),一个在隋唐,这两者,挨得上吗?但是权贵官老爷叫你关公去斩秦琼,你敢抗命不遵?于是!于是——侯宝林和郭全宝这两位相声大师,就通过他们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节奏和活灵活现的表演,把这个时空错乱而又荒诞不经的场景,绘声绘色地完美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请大家想一想,两位来自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硬是被凑到了一起,这种奇特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奇特的喜剧效果。他们的对话、动作,在大师风趣奇妙的演绎之下,让听众实在忍俊不禁,不由自主地开怀大笑。尤其那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威风凛凛的关公,一副凌然高傲的神态,拿着双锏的秦琼,虽然毫不示弱,却又同时显示一脸的无奈与懵懂,都被两位大帅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让人觉得,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大师们精心打磨出来的喜剧宝石,时刻散发着恢谐幽默而又智慧的光芒。一个汉寿亭侯,一个门神爷,相隔四百年的历史时空,却被硬生生地挤压到同一个舞台之上。"你在唐朝我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这句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台词,恰似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无情地剖开了中国历史中那些明明荒诞不经却偏偏不断重演的权力闹剧。
毫无疑问,《关公斩秦琼》是对当时某些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一种绝妙讽刺。
换句话说,侯宝林与郭全宝演绎的《关公斩秦琼》,表面上是个令人捧腹的相声段子,实质却是一出精心设计的权力寓言。那位坐在包厢里,要求关公必须斩了秦琼的军阀老太爷,活脱脱就是所有外行领导的祖师爷,活祖宗。他虽然不懂历史时序,不知道艺术规律,但他却掌握着决定演艺人员的生杀大权。这种“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霸道行径,在老太爷的眼中显得天经地义——既然都是“俺们山东的英雄好汉”,凭什么不能同台竞技?这种指鹿为马,将个人意志凌驾于现实客观规律之上的思维方式,至今仍然幽灵般在某些领域徘徊着,游荡着。
军阀割据时代,文化在权力的扭曲下变了模样。韩父之流,凭借权势肆意践踏文化常识,将历史与艺术当作他们随意摆弄的一件玩意儿。他们不懂历史,却因为手握权力,便强迫戏班子上演一场荒谬的“关公战秦琼”。这一情节,无疑是对封建军阀无知与专横的最辛辣讽刺,它同时也充分证明,权力一旦脱离文化的滋养与约束,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就会在文化的草原上肆意践踏,留下一片狼藉。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这段相声揭示了文化断层的悲哀。本应口传心授、代代相承的历史知识与传统艺术,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因为社会动荡、教育缺失,而被姿意曲解。关公与秦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英雄符号,原本承载着忠义、勇敢等等诸多的美德。但在韩父这类人手中,他们却成为满足私欲的工具,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统统被他们抛置脑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深刻反映出当时文化传承所面临的严峻危机。
更耐人寻味的,是戏班班主的应对策略。面对荒诞无忌的要求,他没有据理力争,而是迅速发明出一套“关公月下追秦琼”的离奇剧情。这种“急中生智”的妥协应对之策,堪称是咱们民间智慧的一种绝妙体现。在权力的淫威和重压下,演艺人员为了生存,不得不化身语言的魔术师,用荒诞对抗荒诞,用错位消解错位。班主编造的那些驴唇不对马嘴的唱词,恰似文化人在特殊年代里发明的种种“安全符号”——表面上屈服,实际上却隐藏着无奈的嘲讽。
这出相声最辛辣的讽刺,还在于它充分和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如何粗暴地改写历史。当老太爷强行将关公与秦琼捏合在同一时空时,他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次微妙的历史篡改。这种不顾时间逻辑的“关公战秦琼”思维,在现实中有着惊人的变体:有人让李白预言唐朝灭亡,有人让岳飞抗击八国联军。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时间直线成为可以随意揉捏的橡皮泥。这种时空错乱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权力傲慢——历史从来都是由强者来书写的。
因此,我们今天来重听这段相声的时候,是否仍然会感觉到那些笑声中仍然掺入着几分苦涩?换言之,我们身边是不是仍然还有着类似的荒诞剧正在上演?比如某个领导突发奇想的“文化工程”,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追求经济利益,随意篡改历史,歪曲和胡乱编排历史故事以博眼球。这与韩父要求“关公斩秦琼”又有何异?所以,从这个现实角度进行反思,我们就会发现,“关公斩秦琼”的荒诞,其实远非“韩老太爷”那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