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庄镇:上班就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相宜
文/施福明
这是淮河中游边的一个小村里一个残疾人的创业菊花的故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古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而在如今的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里,小菊花已经形成规模化大产业化。已早已实现了古人这个梦想。在方坝村方福堂合作社的花卉大棚里,村民们正在加紧采摘盛开的菊花,翠绿的花茎上除了绽放的白菊外,还有刚刚生长出来的花苞。“这个大棚种植了十八万株白菊,像这种大棚,我们这还有800多个,一个人一天就能采几千支。”村民张梅英介绍到。十分钟内,张梅英已经将面前的菊花采摘完毕,据了解,这个大棚里的菊花是在三个月前栽种的,通过科学控制大棚温度和施肥力度来决定菊花绽放和采摘的时间。
几年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这家合作社负责人方福堂早在十年前还是一名沪漂打工仔,每月仅3000元收入,作为一名没有学历的又是残疾人,方福堂的求职之路也并不好走,有人笑话他,将来可能连对象也都难找,一个偶然的机会,方福堂了解到蚌埠菊花在上海的市场价格很高,供不应求。“每年冬季,菊花在市场上都供不应求,今年单支白菊的批发价已经超过8毛钱一支。”方福堂说,我家乡土地很多,他就下决心从上海老板那学会种花技术,励志回家种花为生走致富之路,从此他找准了致富路。他说干就干排除艰难万险,为了钻研业务,他刻苦学习种花技术花,如有看不懂的文字,那就请教附近学校里的中学老师,对了解不透的菊花种植技术他就随时记在日记中,然后再请教别的师傅或者查字典,或者寻手机上百度正确方法,他家中一本老字典,被方福堂不知翻烂过多少本!在政村领导及市长残联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开始反复做种植上试验,也不断地扩大种植规模面积改良新品种,2024年一年,方福堂的合作社收入超过200多万元。
全镇群众在仿佛堂老师的影响带动下,友谊村有养蚂蝗的,马厂村有种型树种瓜蒌的,栽梨蒌的,魏南村有的农民发展光伏发电行业,全镇小菊花绽放和牡丹深加工成为了一朵朵“致富花”,大郢村民姜和良养桂鱼,这也都让村民们体会到“上班就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相宜”的美好田园生活。魏庄村农民胡洪坤,靠着手中技能就在本镇工业园区务工,一月也收入两万多元,方福堂菊花场让村民在这里就业已尝到了产业振兴的甜头,也打开了村集体发展的新思路。
截至目前,方坝村菊花种植面积已合计超过1000多亩,村内低保户由原先的130多户降至30多户。“我们打算下一步把我们方坝村这个花卉产业发展到5000多亩,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发家致富,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一直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相信在这个产业的带动下,我们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标准,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村支部书记方清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坝村紧扣产业,以菊为媒,种植一片菊花,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不仅开出了美好乡村的靓丽风景,更开出了乡村振兴的大好前景,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残疾人方福身残志坚带动村民致富的是被评为“乡贤”。他在种植菊花产业上成功的同时,还带动了家乡精神文明的突飞猛进进发展,这个村锣鼓队过去一直很有名气,他还专门邀请了一个热心非遗传承人的文化馆老馆长来做指导教学,并邀请汤万霞等艺人来花场培训了一些员工,“菊花场搭台。花鼓灯唱戏。”每年村里面的庙会上唱起泗州戏和表演花鼓灯非遗节目。方坝菊花场锣鼓队都积极主动地活跃在这舞台上,这个锣鼓队中有20多名队员,他们的锣鼓艺术水平,行云流水铿锵有力,很具有规模和特色,曾多次在省市县艺术节比赛中都获得过大奖,每年一度的方坝村庙会时,他们锣鼓先开头,然后再唱戏,晚上又为村民放电影,表演丰富多彩的各类文艺活动,群众们收获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当地群众特别满意,如今的农村好政策给他们带来的菊花种植和各类养殖上的产业大收益,让他们乐的合不拢嘴,都说党的农村政策一年比一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