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少年,让我这样地爱你”主题班主任工作设计
陈 明
(2025年5月)
以“大爱育人”为核心,构建“品格筑基 - 能力赋能 - 价值引领”三维育人体系,对应初一至初三不同阶段心理特征,通过“浸润式体验 - 项目式探究 - 社会化实践”的进阶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为可操作的育人实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本质要求,在爱的教育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初一:融入与奠基
(一)年龄特征
小升初适应期,自我意识觉醒,情绪易波动。七年级学生一般在 12-13 岁,处于青春期初期,身体发育加速,情绪起伏较大。此时他们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渴望独立,却又难以完全摆脱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对新鲜事物满怀好奇,但辨别能力尚显不足。
(二)爱的体现
给予初一新生充分关怀与耐心,密切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安慰与鼓励,助力其顺利度过适应期。班主任定期与学生开展一对一交流,深入了解其内心想法与需求。
(三)主题活动
1.必备品格培养:开展“班级是我家”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共同拟定班级规则,增强集体意识与责任感。日常着重礼貌教育,设立“文明小天使”岗位,督促并激励学生礼貌待人。举办“责任与担当”主题班会,讲述校内外优秀学长学姐的事迹,让同学们明晰作为初中生应承担的学习、家庭、社会责任,如自觉完成作业、分担家务、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组织学生制定“责任清单”,将责任切实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培育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自律品格。
2.关键能力提升:针对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方式的转变,举办“学习方法大揭秘”分享会,邀请成绩优异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交流、协作,提升沟通与合作能力。举办学科知识竞赛或趣味科普讲座,激发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兴趣。设计“发现了不起的自己”21 天闪光打卡活动,培养学习、生活、工作习惯。
3.正确世界观引导:利用国庆契机,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演讲比赛、“古诗词里的家国情”经典诵读等活动,激发爱国情感。组织观看科普纪录片,开展观后感交流活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开展“多元文化初体验”活动,展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多元文化观念,明白每个人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四)日常规范
1.日常班级管理:注重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班主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耐心倾听,给予理解和支持,助力他们解决问题。制定“成长能量卡”日常行为量化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沟通与合作:班主任每天提前到教室,迎接学生并观察学生精神状态;课间多在教室走动,增进与学生交流;每周与各科任老师沟通,了解学生课堂表现;定期与家长联系,反馈学生在校综合情况,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3.“导师制” 引领:建议学校试行“一对多”的导师制度,一位任课老师对应本班多名学生,负责学生价值引领、心理健康、学业指导、家校沟通等方面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每周开展“心灵驿站”15 分钟主题微班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如青春期的困惑、学习压力等。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拓展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初二:成长与深化
(一)年龄特征
心理断乳期,认知矛盾突出,易产生叛逆。八年级学生通常在 13-14 岁,身体发育进入高峰期,自我意识更为敏锐,对自我形象和他人评价极为关注,情绪丰富且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叛逆行为。与此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步增强。
(二)爱的体现
尊重初二学生追求独立的心理,在班级管理中赋予他们更多自主决策空间,同时在他们遭遇困难时及时提供支持与引导。鼓励学生自我管理,班主任从旁给予建议与指导。
(三)主题活动
1.必备品格塑造:开展“责任与担当”主题实践活动,如组织班级同学参与社区环保公益,增强社会责任感。设立班级事务轮流管理制,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承担班级管理责任,培养担当精神。组织“感恩与奉献”主题活动,如开展志愿者服务、慰问孤寡老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培养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分享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关键能力进阶:开展学科竞赛,如数学解题大赛、英语单词拼写大赛等,激发学习动力与竞争意识。举办“模拟联合国”活动,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与国际视野。举办创新思维训练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如创意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锻炼沟通、组织等综合能力。
3.正确世界观拓展:组织“世界文化之旅”活动,让学生分组介绍不同国家文化,培养全球视野。开展“社会热点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使其认识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日常规范
1.日常班级管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通过设立班级目标、评选优秀学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监督和指导,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和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每日检查班级卫生与纪律情况;关注学生交友情况,引导积极健康社交;定期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进度与质量;组织每月一次的班级团建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2.沟通与合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加强与科任教师的沟通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形成教育合力。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和策略。
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叛逆心理、人际交往困难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初三:冲刺与升华
(一)年龄特征
自我同一性形成,升学压力增大,价值观念成型。九年级学生一般在 14-15 岁,身体发育逐渐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强烈,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逻辑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发展。对人生规划和未来职业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二)爱的体现
理解初三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给予他们充分信任与鼓励。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营造温暖、积极的备考氛围。
(三)主题活动
1.必备品格强化:开展“梦想与坚持”主题班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和人生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奋斗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设立“梦想激励墙”,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理想高中与奋斗目标,相互激励。组织学生制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并鼓励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2.关键能力巩固:举办学习方法交流会和升学指导讲座,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等关键能力。组织模拟考试与考后分析会,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提升应试能力与心态调适能力。开展学习经验分享会,让学生交流在高压下如何保持高效学习,为升学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3.正确世界观升华:开展“未来与责任”主题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或校友进行职业规划讲座,介绍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职业观。结合志愿填报,开展“职业规划与人生理想”讲座,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的结合点,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人生观。组织“感恩有你”毕业感恩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与珍惜情谊的品质。
(四)日常规范
1.日常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注重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并监督学生按时完成。加强班级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设立学习互助小组、开展学习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2.沟通与合作:每日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与学生保持密切地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和心理状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与科任教师紧密配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复习策略,确保各学科教学的协调和连贯。收集整理升学资料,及时传达给学生和家长。
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等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给予更多地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