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禹王庙记 侯文君
慕名久矣,安徽蚌埠涂山禹会区是秦岭淮河一线的节点,地处我国地形、气候、植被和降水分界线。大自然造就了它秀美的山川,平原、丘岭、山地、河谷和湿地的兼而有之,自然景观涂山、荆山、淮河、涡河和天河等更是鬼斧神工,那是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这些自然景观天造地设,其中涂山、荆山夹淮对峙,山、峰、洞、涧、峡、泉、滩、河、林、禽等与湖光景色融为一体,具有雄、奇、险、秀、幽、旷六大特色。它既有北方山地之雄浑,又有南国水乡之秀媚,婉约豪放得叫人惊喜。唐柳宗元在《涂山铭》中礼赞曰:“涂山岩岩,界彼东国。惟禹之德,配天无极。”明大学士宋濂游涂荆两山时也赞誉:“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可见此处名不虚传,功在地理和人文的绝佳无双。
这个暂且不说,涂山荆山就被滚滚东流的淮河一劈为二,长河蜿蜒,游龙飞凤,一泻千里。遥想远古时代,淮河水没有通道,就四处恣肆泛滥,淮北大地一片泽国,漫漶成灾。大禹治水于此,领导涂山氏族人,将屹峙的阻隔分为涂荆两半,引流进入涡河,疏浚了河道,消除了水灾。淮河后来还成了华夏的南北分界线。以此,我惊叹:自然伟大,人类改造自然的威力更伟大。而今基建狂魔的名号也就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啊。三门峡、青羊峡、三峡等水利枢纽、三沙造岛的建成收益早成以往辉煌,如今正在新建的墨脱水电站、苏岩礁钢结构养鱼的设施必将令人咂舌,而谋划筹建的红旗河更会惊天动地。但这一切都依赖于大禹治水伟业首创的影响深远和泽被后世。
最先涉足的是路边碑记记载的朝禹路,它由香港道教大师侯宝垣捐款修建并命名。它全由间隔一步的长块大麻石铺成,全都古朴凝重,沧桑雄浑。路旁草木榛莽,自然原始天成,清新质朴。拾级而上,景点叠叠,层出不穷。山口平台兀立一块石柱,名曰栓马石。它犹如阳根勃然挺立,虽有过特殊年代被当做四旧拦腰折断的屈辱历史,但后被修复,虽有裂痕,但至今依然坚强不屈,傲然挺立,阳刚之气自然必不可少。无论文豪鸿儒,还是帝王将相,都得“武官系马,文官下轿。”它来头可是不凡,等级尊卑观念已经开始形成。系马石的刻字始于唐朝,其历史悠久也就不言而喻了。
系马下轿之后,就走上了涂山古道,涂字书写的是古体的嵞字,更显得涂山古道热肠了,相信今人认识此字的不在多数。4000多年前,大禹就在此劈山导淮,这条崎岖小路见证了他风尘仆仆的身影和威严庄重的步履,因为山上就是涂家祖宗涂朴的治所,他为了治水,千方百计征求这位部落老首领的支持。而新首领涂娇与其情投意合,倾尽全力助其劈山疏河,才成就了这一旷世之功。
台桑就是大禹和涂娇喜结秦晋的甜蜜所在,台读音应是通假字的怡,是心情怡悦之意;桑却是远古的一种乐器,够浪漫的,那时他们就已经讲究精神愉悦。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理当珠联璧合,这在物资匮乏的远古实在难能可贵。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更是写尽了伉俪二人的高尚品质:牢记初心,矢志不渝,共创辉煌。涂娇的歌词“候人兮猗”当然缠绵悱恻,意谓等候我的人啊,说尽了其思念萦怀、委婉含蓄而又隽永思念的意境,吐露了久别少妇对丈夫的情深意切而又羞涩眷恋。古道旁的大石板上就镌刻着这四个篆体大字,它可是中国文学界认定的第一首情歌。佐证的是古道不远的路旁,矗立的卧仙石有鸳鸯石两块,长宽可躺一人,两者间距一米,就是他们谈情说爱的巢崫了,难得忙里偷闲。
人非圣贤孰能无情?无情并非真豪杰,难怪大禹成了永载史册的英雄和伟人,而涂娇就是站在他后面的无名英雄,何况她生养的启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就连司马迁《史记》都说:“夏之兴也以涂山。”夏朝是中国历史由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的转折,自此才有了最早的国家形态。历史虽对启废除禅让制改为家天下有所非议,但那却是历史潮流的进步必不可少的当然体现,否则延续的还是愚昧浑噩而各自为政的一团乱麻,见过F洲的浑噩吗?而且国家的延续至今,中国的大体框架巍然屹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如此绵延不断的一脉相承。印度文化、罗马文化、玛雅文化、埃及文化、两河文化、希腊文化、亚述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一切现今却无不鸠占鹊巢地改头换面,只有华夏文化还是原汁原味,这也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始终如一的坚强根基了。否则,还能延续原始部落的落后形态吗?纵使元朝清朝的铁蹄蹂躏,根脉还是植根华夏文化,他们的聪明在于改变自己的文化传统。反面例证则是曾经轰轰烈烈太平天国的失败虽有多种原因,但摒弃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则是其覆灭的致命伤,作为柱石的文人都对其嗤之以鼻,敬而远之,左宗棠深谋远虑的忠告当然意味深长。假如遵循华夏文化的传统呢?这有朱元璋可以作为反面例证,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就连新时期国家领导人都对儒家文化非常倚重。
最震撼人心的景观当属启母石了,那当然就是启的母亲也就是涂娇的化身了。它是座半身石人像,自然天成,未加雕饰,但酷似一婀娜少妇,发髻面庞脖颈轮廓分明,头颅微垂,身姿下蹲,左臂前倾,旁边岩石间青松杂植,但也清新流畅,“乱云飞渡仍从容”啊。她满腹心思,凝视远方。大禹治水,十三年未归,是她细心抚育了启。但她无日无刻不在想念丈夫,以此每天她都去山崖眺望远处,她期盼丈夫走在回家的路上,以此此石也叫望夫石,在中华民族史上谱写了千年不泯的人情佳话。明代诗人宋辙诗曰:“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
踏上朝禹路了,路段石阶稍陡。弯曲的山路崎岖不平,盘行不久,就到禹王宫了。门额禹王宫三字熠熠生辉,对联是:空山垂四壁,古庙独千秋。白底黑字,分外醒目。它一写此处风景绝佳,二写大禹涂娇治水功在历史。史料记载,汉高祖公元前195年,就诏立禹庙,可见它已有2200年的历史。庙宇前厅是山门,立有元代石碑一通,奇在天晴石板干燥,雨前必渗水珠,有神奇的天气预报功能。中殿是隆重推出的禹王宫,大禹庄严肃穆,黄色条幅多道,更见金碧辉煌;旁边佐以木耒,那是他的治水神器。
后宫则为启母殿,祭祀的是涂娇,状貌酷似启母石,而又更加温柔文静,宽厚善良,母仪天下也就当仁不让了。禹王宫启母殿中间的小院银杏干枯的树墩上挺拔出一株小树,那是雷击后奄奄一息的老树,却又枯树发新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就是人称的公孙树了。宋代文学家苏轼感此树奇趣,题联曰:“山外有山都如画,树中生树不知年。”这就昭示了中华民族后浪推前浪的英雄气慨无往而不胜。须知这可是禹王庙庇佑后人的吉祥预兆。
虽然过去了几千年,但炎黄子孙始终缅怀大禹和启母的丰功伟绩,造福人类的始祖人们会永远铭记,诸如燧人、炎黄、傫祖、祝融等等个个功不可没。须知在工程器具、技术条件和交通运输都非常落后的远古,禹王能够开天辟地,造福人类,这绝对不是现今基建狂魔的轻而易举,可是古人做到了,心系民众啊,这就不得不令人敬仰有加了。而今有很多官宦还有这种初心吗?大禹和涂娇才是他们的学习榜样。同游者张君家朋、侯君二孔,兴尽晚归。
作者简介:
侯文君 山东沂源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写作题材多样:曾在《语文报》、《读写月报》、《中学生学习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十多家报刊发表过教学论文百篇,也在《浦北文学》《齐风》、《百合花》、《大众日报》、《淄博日报》、《沁阳文学》、《青岛文学》、《山东文学》等十多家文学杂志发表过百篇文章,出版二百万字的《鲁阳杂俎》之侃天下、五彩云、锦绣谷、散文集四部。莱芜区、济南市、山东散文协会、山东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