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邂逅敦煌
王建生 中国作协会员
走方盘城
玉门关前读唐诗
第三天下午。
博物馆接待大厅的房顶吊着密密麻麻的牌子,全是艺术化了的竹简,竹简来自公元纪年前的大汉,记录着玉门关前世来历,同时佐证此处为玉门关遗址。一位文静秀气的姑娘,指着头顶上的竹简开始了本场的讲解。姑娘是敦煌旅游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脑海里储备着丰富的敦煌史料,语言功底也很扎实。讲河西之战,活灵活现,我们能从中听到2000多年前古战场的呐喊与厮杀,能看到霍去病所率大汉铁骑以少胜多收复河西后欢呼雀跃的热闹场面;讲古丝绸之路,能让极富韵律的驼铃由远及近,让风尘仆仆的商队走到面前。姑娘讲述了班超肩背布装行走西域街头的故事,还着重描绘了玉门关前车辚辚马萧萧的繁荣景象。奇怪的是,她唯独不提诗人王之涣和《凉州词》。事后验证:不是她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她不仅能流利地背诵全诗,而且十分注意每一个字的标准发音。她对玉门关的历史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玉门关也有自己的春日。他不想因此而扫了游客的雅兴,进而淡化了小方城的千年功绩。尽管那诗句千古绝唱,脍炙人口,而作为讲解员的她,内心却有一百个的不愿意。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想。姑娘是一个出色的导游,我为她的解说点赞。
在她的引导游,我们走出博物馆后门,前往小方盘城遗址。
顺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远处的戈壁梁上,孤零零地耸立着一堆黄土,那就是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
小方盘城又名玉门关,屹立在敦煌城西北90公里的沙石岗上。主流说法是因蓝田玉进出而得名,还有一说法与大月氏相关,“月”与“玉”谐音。据我目测,小方盘城占地约六百平方,比现代人三层楼房略高。房顶早不知去向外,但四周土墙城垣保存完好。小方盘城开有西门和北门,西门矮,为方形门洞;北门比北门高,上方为人字形结构,有效的分解了三米多厚土墙墙体的重力。两个门都没有门框,也不见或土夯的或石砌的门柱。小方盘城系黄胶土夯筑,厚厚的土墙粗砺中藏着圆润,上无片瓦,裸露千年,依然屹立于戈壁,颇有点大西北的悲壮之美,譬如当年戍守边关的将士,仅凭血肉之躯抗击北国的冰霜风雪,抵挡迎面厮杀的金戈铁马。当年,小方盘城成功守护了通往西域的故道;如今,她还收藏着一丝丝玉关门当年的烟火气,记录下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
西斜的太阳即将落山,大家却余兴未尽。于是,出北门,走丝路,再看风景。遗憾的是这丝路仅此几百米可行,嘴上才聊几句,脚下的路就到头了。这几百米路全是近两年才铺设的木头栈道,走起来十分舒适。然而,但这种舒适反倒让人不满足,没有沙漠跋涉的大汗淋漓而后快,也没有驼队远行人呼马啸的喧嚣,着实有点不过瘾,不解渴。
夕阳把最后的霞光洒向大地,眼前的沼泽湖凼以及水边的野草,星星点点地闪烁光亮。我们踱步于篮球场大小的悬空观景台,置身于漫无边际的沼泽边沿,发呆联想。遥想千年之前,清清的疏勒河水带着戍边兵士的体温从小方盘城门前缓缓流淌,此时的夕阳圆球般地浸泡在水之中,洇出一河红波。“长河落日圆”,多么美艳的结局,这不也是唐人王维的诗句吗?与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之说相比,算不算是南辕北辙?二人同为唐朝的千古诗人,其不同的生命姿态通过风沙大漠得以彰显。王之涣逆风执炬,笔上刀锋,锋抹霜雪,寒气逼人。站在帝国最西边的界碑旁,望着那些即将为国捐躯的戍边将士,诗人心生怜惜,悲怆的诗句里藏着青铜器的冷硬质地。他甚至有些愤怒,犀利地叩问生存的荒谬,质问当朝皇帝的“春风”为何不度。而王维尽管是受排挤出朝,依然是“肉食者”之身(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因而十分矛盾,不得不摆出看穿尘世之事的样子,成为一个骑在驼峰上行走大漠的观景人。所以,诗人笔下流淌禅意,孤烟也直,落日也圆,山河壮丽,一切皆为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