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徐维良篆书悟经典探修身治学之道
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
康留国 雪 逸
近日,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书画艺术与古典诗词深度交融,新华大采风编委会携手艺品城管委会精心策划并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征文活动。
目前,该活动已顺利进入同题创作阶段,并正式面向社会各界发布征文启事,旨在汇聚广大艺术爱好者的智慧与才情,共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在此次活动备受瞩目的背景下,书法界颇具影响力且对传统文化饱含深厚情怀的徐维良先生及其篆书作品 “文质相合济以学问,洁清自守造于高明” 成为焦点。
徐维良先生一直致力于探寻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融合的创新路径,其这幅篆书作品笔墨之间,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修身治学的密码,宛如青铜鼎彝般庄重,将《诗经》的典雅、《周易》的刚健、《礼记》的慎独等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熔铸,勾勒出当代人的精神图谱。
新华大采风评委会主任张庆华在谈及新华大采风艺委会主任、艺品城管委会名誉主任徐维良的这幅作品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徐维良篆书作品《文质相合济以学问,洁清自守造于高明》,短短数语,却蕴含着深厚的修身治学智慧。经典诗词与语句,如同古老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长河中闪耀,指引着后人前行。
“文质相合济以学问”,开宗明义地点出了为人为学的根本。“文”,可理解为外在的文化修养、学识谈吐;“质”,则是内在质朴、真诚的品质。二者相合,缺一不可。于治学而言,若只重 “文”,追求表面的知识堆砌,文章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学问便成了空中楼阁。反之,仅守 “质”,虽有质朴本心,却缺乏知识滋养,也难以在学术之途走远。就像古代文人,既要饱读诗书,有斐然文采,又要秉持真诚善良、求真务实的本质。
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只盯着书本知识死记硬背,更要将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用学问雕琢自身气质,以真诚质朴之心对待知识,不弄虚作假,不浮夸浮躁。
学问是润泽 “文质” 的源泉。经典诗词与语句中,藏着无数先人的智慧。比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醒我们学习不能止于书本,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我们读诗词,学典籍,就是要汲取其中养分,化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在学术研究时,以经典为基,不断探索创新,用学问的力量让自己的 “文质” 更加丰满。
“洁清自守造于高明”,则是修身治学的更高境界。“洁清自守” 是对自我品德的坚守。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经典诗词如同一剂清醒剂。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的坚守,也是对我们的告诫。在治学道路上,会面临诸多诱惑,如学术造假可获一时名利,抄袭能走捷径。但坚守洁清,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不被功利左右。
“造于高明”,意味着通过洁清自守,不断修炼自身,最终达到高远的境界。经典诗词能助力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当我们沉浸于诗词,感受古人的豁达、坚韧、智慧,心灵得到净化,境界自然提升。如读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能学会在困境中豁达从容;品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培养心怀天下的胸襟。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让我们在修身治学中,不断超越自我,向更高明处迈进。
新华大采风编委会主任、艺品城管委会主任康留国也认为,徐维良的这幅篆书作品以经典语句为载体,为众人打开了修身治学的大门,启示着人们应将经典诗词与语句融入生活与学习,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指引人生道路前行。
不仅如此,徐维良篆书联 “文质相合济以学问,洁清自守造于高明” 还在浑厚的金石气韵中凝结着中华文明千年积淀的治学智慧,有着特殊的当代启示意义。如在 “文质相济的治学境界” 方面,经典诗词展现出多维度审美实践,学问积累需经历转化过程;在 “洁清自守的精神砥柱” 层面,古代文人的精神操守在当下信息爆炸时代更具现实价值;在 “高明境界的当代启示” 上,诗词经典智慧需创造性转化,而篆书艺术本身就是这种转化的见证。
目前,《活学活用古典诗词领悟践行名家名作活动》组委会现已开通征文热线 18310977197(微信同号),热切期待更多艺术爱好者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共同为续写传统文化的辉煌篇章添砖加瓦,在传统文化的广袤天地里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