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忆索桥
作者:朱铁生
在湘中大地,涟水悠悠流淌,见证着一座钢铁之城的崛起与奋进,而涟钢索桥,便是这段历史最忠诚的守望者。
1958年,时代的号角在涟水河畔吹响,涟钢应运而生。生产区建于涟水河东来湾段对岸,生活区则在河这头,一条涟水,成了工人们上班的天堑。没有桥,竹排与木筏成了唯一的过河工具,拥挤、耗时,运入生产区的备品备件更是难上加难,每一次运输,都像是一场与大自然的艰难博弈。
彼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匮乏、设备短缺、资金紧张,可这些困难并未吓倒坚毅的涟钢人。1960年下半年,在厂领导的果敢决策下,修建钢索桥的计划毅然启动。缺乏材料,就四处搜罗、精打细算,将每一份资源都用到极致。
施工的日子里,风雨无阻,无数个日夜,工人们在河滩上忙碌,肩挑背扛,搬运着沉重的建材。饿了,就啃咸菜吃几口粗粮;累了,在工地上稍作歇息,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技术难题一个接一个,但他们凭借着智慧和经验,群策群力,逐一攻克。
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奋战,1962年,钢索桥终于横跨涟河,如一条钢铁巨龙,稳稳地连接起两岸。那一刻,欢呼声响彻河畔,涟钢人用汗水和毅力,在困境中铸就了希望的通道。
钢索桥的建成,为涟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物资运输畅通无阻,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它不仅是一座交通桥梁,更是涟钢人精神的象征,承载着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钢铁意志。
随着钢索桥的建成,涟钢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为了更好地宣传先进事例,传达党政方针,凝聚企业力量,《索桥》特刊应运而生。在那个信息传播有限的年代,《索桥》特刊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涟钢人前行的道路。一篇篇报道,讲述着工人们在岗位上的拼搏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建设;一条条党政方针的解读,让大家明确方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岁月流转,如今,厂区已四通八达,又修建了两座涟钢大桥,但钢索桥依然屹立在涟水之上,历经六十余载风雨,风采依旧。它见证了涟钢的辉煌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涟钢人的记忆,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奋斗历史,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砥砺前行,续写辉煌。
在本文结束之际我赋诗一首,怀着对涟钢的情感和对钢索桥的抚今追昔,献给所有的涟钢人。
忆涟钢索桥
作者:朱铁生
五八开基创业难,
河分两岸阻登攀。
竹排逐浪愁途远,
木筏凌波苦渡悭。
六秩筹谋通彼路,
三秋缆索解维艰。
行经甲子情依旧,
横穿西东映碧山。
作者简介
朱铁生,男,1951年出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供职于湖南华菱涟钢集团,现已退休,湖南双峰县荷叶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诗协会员,潇湘散曲社社员,酷爱写作,其作品见诸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并著有《心雨》诗文专辑,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图文供稿:朱铁生)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