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日常语言:文人墨客的长远责任
文/张学礼(山东广饶)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情感的寄托,更是文明传承的纽带。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话语,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蕴含着无限的潜力与魅力。而淬炼日常语言,让其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是文人墨客肩负的长远责任,这一责任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始终,意义深远而厚重。
日常语言源于生活,是人们最直接、最真实的交流工具。街头巷尾的闲谈,邻里之间的问候,家庭里的欢声笑语,这些质朴的话语构成了生活的鲜活图景。然而,日常语言往往具有随意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它需要文人墨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像白居易写诗,力求“老妪能解”,他深入民间,将百姓的日常语言融入诗作之中,却又对其进行精心提炼和加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用最平实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景象,让诗歌既有生活的气息,又充满艺术的美感。文人墨客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淬炼,能够让那些平凡的词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造出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淬炼日常语言,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方言俚语中蕴含着地域文化的特色,传统俗语里沉淀着先辈们的智慧。文人墨客有责任挖掘这些语言宝藏,将它们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汪曾祺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善于运用家乡的方言和日常口语,生动地展现了苏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在他的笔下,那些平凡的日常用语成为了展现地域文化的窗口,让读者感受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淬炼日常语言,文人墨客能够守护语言的多样性,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淬炼日常语言也是文人墨客与时代对话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词汇、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网络语言、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文人墨客需要关注这些语言现象,从中汲取营养,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筛选和引导。一些优秀的文人能够巧妙地将流行元素融入作品,使作品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文学性。但是,面对一些低俗、空洞的网络用语,文人墨客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追求积极、健康、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他们要用淬炼后的语言,为时代留下真实而深刻的记录,为社会注入向上的精神力量。
然而,淬炼日常语言并非易事,它需要文人墨客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懈的创作精神。他们要深入生活,倾听百姓的声音,感受生活的温度;要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要反复推敲,不断打磨每一个字词。只有这样,才能将日常语言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文学语言。
淬炼日常语言是文人墨客义不容辞的长远责任。它不仅关乎文学创作的质量,更关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乎时代精神的塑造。文人墨客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去淬炼日常语言,让语言这朵艺术之花在文学的园地里绽放得更加绚烂,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增添更多的光彩。
作者简介:
张学礼,山东东营广饶县广饶街道人。义务兵五年,中共党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诗词学会会员、海河文学社顾问、东方诗人协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研究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编辑部编委、齐鲁新文学东营分社社长,齐鲁诗风签约诗人,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青年文学家作家协会理事、竹韵汉诗协会会员、东方诗人协会会员、东方兰亭诗社理事、东方兰亭诗社顾问,2021年诗歌被大型《民间优秀诗选》收录,荣获中国诗歌圈官网创作奖。个人著有《执韵》格律诗4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