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里的星芒
——致文学工作者的使命长歌(创作杂谈)
文/张学礼(山东广饶)
一、破晓时分的诺言
黎明前的黑暗总在书页间凝结,我们捧着千年未冷的火种,在字里行间开垦精神的荒原。当第一缕曦光刺破云层,笔尖便成了犁铧,将思想的种子播撒在时代的土壤里。那些在典籍中沉睡的智慧,在键盘敲击声里苏醒,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子。
我们不是遗世独立的隐者,而是站在时代潮头的瞭望者。当世界在科技洪流中震荡,文学是永不沉没的诺亚方舟,承载着人类最柔软的情感与最深刻的哲思。每一次提笔,都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每一篇作品,都是写给未来的情书。
二、文字锻造的脊梁
纸张是我们的战场,墨迹是无声的呐喊。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以坚守为剑,劈开信息的迷雾;以真诚为盾,抵御浮躁的侵蚀。那些在深夜里反复推敲的词句,那些为了一个意象辗转反侧的夜晚,都是文学工作者与世界对话的注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从敦煌莫高窟斑驳的壁画,到互联网时代跳动的字节,文学始终以独特的方式镌刻着人类文明的年轮。当我们写下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便是在为历史保存最鲜活的体温,为后人留下触摸过去的指纹。
三、灵魂摆渡的守望
我们站在现实与理想的渡口,用文字编织渡船。那些被生活压弯脊梁的人,在文学中重新挺直腰杆;那些迷失在人海的灵魂,在故事里找到回家的路。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照亮心灵的灯塔,指引人们穿越黑暗,走向光明。
文学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扎根大地的生命之歌。我们倾听泥土的低语,记录市井的烟火,让平凡的人生在文字中绽放光芒。当留守儿童在童话里看见彩虹,当漂泊者在诗歌中找到故乡,文学便完成了它最神圣的使命——给予希望,传递温暖。
四、薪火相传的担当
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炬,在时光长河中奔跑。屈原的《离骚》、李白的狂歌、曹雪芹的红楼,这些不朽的篇章不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既要守护这份遗产,也要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创新是文学永恒的基因。我们打破陈规,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新的表达,让古老的文字在数字时代重焕青春。但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让文学的根系更深地扎进民族文化的土壤。
五、星河长明的祈愿
当夜幕再次降临,我们依然在案前执笔。窗外的万家灯火,化作笔下跳动的字符;胸中的万千感慨,凝成纸上流淌的诗行。文学工作者的生命,注定与文字血脉相连,与时代同频共振。
愿我们始终保持对文字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使命的担当。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以赤子之心守护文学的净土,用文字的力量温暖世界,照亮人心。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认真写作的瞬间,都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星河增添一抹璀璨的光芒。
作者简介:
张学礼,山东东营广饶县广饶街道人。义务兵五年,中共党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诗词学会会员、海河文学社顾问、东方诗人协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研究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编辑部编委、齐鲁新文学东营分社社长,齐鲁诗风签约诗人,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青年文学家作家协会理事、竹韵汉诗协会会员、东方诗人协会会员、东方兰亭诗社理事、东方兰亭诗社顾问,2021年诗歌被大型《民间优秀诗选》收录,荣获中国诗歌圈官网创作奖。个人著有《执韵》格律诗4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