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拟题艺术赏析
作者:韩金保
余秋雨散文是当今散文界的里程碑,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他散文的拟题很有特色,不妨略举数例,共同赏析,也求教于大家。
一 幽默诙谐型;
《白发苏州》是《文化苦旅》里一篇文章的题目。苏州而至于白发,绝不是浪得虚名硬贴上去的标签。一开始,作家把苏州跟美国比,美国才建国200周年,居然庆祝得辉煌壮丽,澳大利亚也是200周年,也庆祝,热闹的程度竟然很是激动人心。跟威尼斯比,“苏州的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一片荒原”。苏州呢?2500年多彩多姿的历史,说是白发,不过分吧?题目风趣中凸现睿智,戏谑里又不失庄重。
再来看余秋雨新浪网上的博克(blog)有篇文章题为《 “姐夫”有话》。余秋雨的夫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有一大批戏迷,他们都戏称马兰为“姐姐”,“又一律称我(余秋雨)为姐夫,我觉得很亲切”。余秋雨在这篇文章里讲的什么内容我们姑且勿论,但他巧借这些戏迷对他爱人的称呼粘连出这么一个亦庄亦谐的题目。即使不看内容,只看题目,不用咀嚼,也觉趣味盎然、忍俊不禁了,读者怎能不产生强烈好奇的阅读心理呢。
二 寓意深刻型;
在《千年一叹》里有篇文章《我一定复活》,写的是雅典的巴特农神殿。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神殿经历过风雨劫难、战火摧残。罗马帝国时代,它成了基督教堂,土耳其占领时期,它又改为回教堂,后来成了火药库,“遭到猛烈炮轰”,十九世纪初年,“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部分的雕刻作品运到英国,至今存放在大英博物馆”。但是,希腊的一个组织,几位教授在向全世界的游客散发资料呼吁,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部分的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请回来。理由十分充分,且义正词严得令人动容。因为“这些文物有自己的共同姓名,叫巴特农,而巴特农在雅典,不在伦敦。”在这份资料中,还援引了希腊的一位已故文化部长的话:“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我一定复活”五个字,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其情之切之真之深,可昭日月,还有什么语言更能显示这位文化部长的拳拳爱国心呢!余秋雨以学者的渊博和作家的敏锐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五个字,把它作为了文章的题目。
《为自己减刑》是《霜冷长河》里的一篇。监狱本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家在这里把监狱分成两种:有形的和无形的。不少人并没有进监狱,但是把自己关进了心造的监狱,“天天为之而郁闷忿恨、担惊受怕”“白天黑夜独自煎熬”,作家叹息,匆匆忙忙的行人啊,何必“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作家呼吁,“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同时鸣响警钟:“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让读者掩卷思索兀自震惊不已赞叹不已。以《为自己减刑》为题,寓意深刻、哲理警世、精妙恰当。
三 雄浑大气型。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这本书的第二卷里有一篇文章,题目为:《追询德国》。1999年9月,余秋雨随香港凤凰卫星电视台组织的越野车队开始了中东、中亚、南亚和欧洲的历险旅行,考察了“人类历史上所有产生过整体影响的文明遗迹”。德国是其中的一站。需要探讨的是作家当时已经身在德国,又为何用上这样一个气势雄浑的题目,我们不妨从内容中去寻找答案。一,从比较中看。作家把德国跟罗马比,罗马也有气势,“是一种诗情苍老的远年陈示”;跟巴黎比,巴黎也有气势,“那是一种热烈高雅的文化聚会”;跟伦敦比,伦敦也有气势,“那是一种繁忙有序的都市风范”。作家认为,“只有柏林,隐隐然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过于靠近的奇特气势”,二 从德国本身看。人类一共就遇到过两次世界大战,两次都是德国策动,又都是它惨败,但惨败后的经济恢复又突飞猛进。德国的思想启蒙运动远比法国缓慢,却涌出莱辛、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这样的精神巨峰。这是为什么?答案在哪里?三 从评论家的眼光看。有人说,在德意志民族性格里头,好像有种大森林的气质,深沉、内向、稳重和静穆。有赞同这一观点的,说这森林有神性,也有魔性,余秋雨认为,现在的德国这座森林“瑞气上升,祥云盘旋”,“茂盛勃发,一眼望去,不知深浅”。说到底,德国有气势,但这气势又说不清道不明,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用《追询德国》作题,无论从内容上、布局上还是凸现主旨上,都实在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我们都知道,余秋雨有一本书,书名就叫《千年一叹》。缘何用此作名?还是让余秋雨自己说。“这(指《千年一叹》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考察的结果使余秋雨痛心疾首,他“震惊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他担心忧虑“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在书的序言中,余秋雨说,“我自己更珍视的考察成果,是从对比中获得了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认知”,余秋雨先生这种高瞻远瞩的万里考察又恰逢世纪之交、千僖之年,他也曾应凤凰卫星电视台台长的请求,写了一首大气磅礴的后来由腾格尔演唱的歌词《千年走一回》。读到此,读者应该知道余秋雨用《千年一叹》为题该是怎样的准确妥帖了,这,饱含着作家多少伤感、痛惜和愤懑啊。
当然,余秋雨的拟题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里不一一赘述,但无论怎样拟题,都要与材料、主题、布局统一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完整谐调的有机体,不能为了照顾到题目的新颖、诙谐或深刻,而置其它与不顾,弄得文章支离破碎,那实在是得不偿失的。
作者简介
韩金保,江苏南通人。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有梦永远年轻》。
(图文供稿:韩金保)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