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决定留在马来西亚发展之后,最近我自然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本地华裔。因为我自己本身是从商的,所接触到的自然也是商人居多。其实人是有磁场和频率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和你同频的人。你若在企业打工,那你周围基本也是上班族;你若是创业者,你接触的大多数人也是为了创造价值而拼搏的个体。
我想表达的是,这个现象并不只是社交选择的问题,更是认知结构的问题。上班者常常关注的是如何减轻工作负担、如何更轻松一点度日,甚至怎么“得过且过的混过一天”;但商人的世界里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我们更多的在思考和与人交流都是在谈的是商业模式、商业逻辑、变现路径、资源整合、管理能力、扩张空间。说到底,商人所追求的不是稳定,而是价值的持续创造,而价值不是凭空来的,必须靠自己变得“有价值”才能开始。
也正因如此,我在马来西亚接触的商人们,很多都给我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他们的关注点、他们的格局,他们的拼奋精神、以及他们面对现实问题时的判断力,都让我觉得我没有脱节,反而是在逐步嵌入。
另一方面,我自己越来越多地与马来西亚的华裔接触,我也有了很强烈的感触。他们身上有一种品质,是我越来越少在其他地方见到的——那就是一种朴实而又真挚的“直接”。他们说话直、待人诚,不绕弯子,不藏心眼,是那种把人情世故放在温暖位置的群体。他们不是没有城府,而是把“先做人”当成一种天然的秩序。你可以说这是老派,也可以说这是情怀,但在我看来,这种“真”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
当然,这种感觉并不是空泛的好感,而是一次次的交往中带来的实际体会。他们真的很包容,真的很讲诚信,对人有耐心,而且很有团结精神。他们不是只靠嘴说感情,而是用行动来表达情义。比如,在当年我国最需要的时候,抗战时期、汶川地震时,马来西亚华人是海外捐助最多的群体之一。这不是偶然,这是一种扎根在文化血脉里的精神力量,一种“不忘来处”的民族共识。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们的教育情怀。整个马来西亚,有1326所华文小学、36所华文中学,全部是马来西亚华人自己集资建设的,开放给所有孩子免费就读。这种对母语文化的坚守,不依靠政府,不指望别人,靠的就是一种共同体精神。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少见的文化自觉与民间教育实践。
说实话,我本是一个防备心极重的人。在原来的生活环境里,我被骗过太多,被利用过太多,警惕心几乎成了本能。但在这里,我逐渐卸下了这种心理负担。不是因为我轻信了,而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一种“可以被信任”的人格温度。他们让我觉得:交往可以放松,不必时时提防;合作可以坦白,不必处处设防。这种“安全感”,在很多现代社会中早已稀缺。
虽然现在我仍在寻找真正可以深耕的商业板块,还未开始站稳脚跟,但我知道我并非空手而来。我带着自己过往所有的经验、认知、判断、坚持和行动力,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属于我的生存方式。而我也开始相信,在这片土地上,是可以生根发芽的。
这几个月的观察和体会,让我不仅仅是在融入商业环境,更是在融入一种不同的人文系统,一种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群体之间还有情怀的生态。在这样的地方,发展是一件更“有根”的事,不再只是赚钱,而是有可能与一群“真诚的人”,做一些“长期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