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母亲河的时代心声
文/周丽
(原创 家在山河间
2025—4—27山西)
下午五点多,炽热的太阳逐渐收起它的锋芒,柔和的光线洒向大地。我轻轻跨上母亲那辆有着二十多年历史、曾经承载着卖豆腐干生计的28自行车,在车篮里细心地放上一杯水,悠然穿过蒲州南街,而后顺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涑水河段,开启了一场顺流骑行之旅。
这条崭新的柏油公路,黑亮而平整,去年年底才正式通车。它宽达8.5米,左右两车道划分清晰,中间由红、黄、蓝三种颜色构成的车道分割线,远远望去,恰似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在大地上,也因此,家乡人亲切地称它为“彩虹路”。
公路的东边,中条山巍峨耸立,海拔高达2000米,宛如一位坚毅的守护者。在山与河之间,永济市蒲州镇的部分村庄,以及韩阳镇、原首阳乡(现已并入韩阳镇)的所有村落,整齐地分布着。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川,肥沃的良田连绵万顷,这里无疑是永济市至关重要的粮食、果业与渔业基地。
涑水河,这条运城人民心中的母亲河,发源于运城市绛县中条山区的陈村峪。它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向西南方向奔腾而去,依次流经闻喜县、夏县、运城盐湖区、临猗县,最终在永济市原首阳乡长旺村,豪迈地汇入黄河的怀抱,其全长达到196公里。
在我的记忆深处,往昔的涑水河,完全是另一番模样。那时的它,是一条令人掩鼻的黑水河、臭水河。沿途工厂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无情地涌入,使得河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每到夏天,这里更是成为了蚊子肆虐滋生的温床,沿岸的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大力推进,涑水河仿佛迎来了一场神奇的蜕变。河道得到了拓宽,原本破旧的桥梁也修缮一新,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如今,那清澈见底的河水,正欢快地流淌着,仿佛带着无尽的喜悦,投入黄河母亲那温暖的怀抱。
沿着涑水河段的旅游公路骑行,平坦宽阔的路面让人心情舒畅。河道边,白色的防护栏整齐排列,每隔三四里路,就会出现一座水泥桥,横跨在涑水河上,为两岸的百姓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桥的对面,是规划整齐的田间公路,两辆三轮车可以轻松并行。
举目四望,一侧是错落有致、高大整齐的新农村房舍。白墙搭配着朱漆大门,歇顶蓝瓦的屋脊在苍山翠木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另一侧则是广袤无垠的田野,果木、小麦与油菜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田园画卷。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中,隐隐约约还能看见鹳雀楼在茂密的青纱帐中傲然矗立。此时此刻,我不禁遐想,倘若诗人王维能够站在今日的鹳雀楼上,俯瞰这焕然一新的大地,他又会吟诵出怎样豪情满怀、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呢?
田园里,农人们正忙碌而有序地劳作着。有的手持高压喷头,熟练地为果树喷洒农药;有的利用白色软管进行滴灌,精准地滋养着小麦。路上,除了来来往往的小车,更多的是骑着电动车或开着小三轮的男女。他们头戴凉帽,脸上戴着防晒口罩,车上绑着各式各样的农具,不紧不慢地穿梭于田间地头。他们那悠然自得的姿态,全然不似去辛苦劳作,倒像是趁着春日去踏青赏景。目睹这样的场景,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感慨。短短三十年,中国农村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依靠土地艰难刨食,还得靠天吃饭、祈雨祷告的农耕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如今,展现在眼前的是科技兴农、创新富农、网络助农、政策惠农、脱贫强农的崭新“三农”景象。
我一边悠然地骑行着,一边静静地聆听着涑水河那哗啦啦的流水声,同时尽情欣赏着两岸枝繁叶茂的庄稼地。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愉悦,就如同头顶上欢快飞过的喜鹊、麻雀和燕子一般,不由自主地轻轻哼唱起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不远处的中条山,恰似一位伟岸的父亲,默默地为我保驾护航;身旁的涑水河,则像一位温柔的母亲,始终陪伴在我的身边,给予我无尽的自信与力量。即便此刻我是独自一人默默骑行,却丝毫没有感到孤单与害怕。
途经杨马村、新乐庄村后,我渐渐有些分辨不清各镇各村的具体界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兴致,我只是奋力地蹬着车轮,满心期待着尽快抵达涑水河的尽头,渴望一睹它汇入黄河时那波澜壮阔的场景,说不定还能像古代文人墨客那样,激发出吟诗抒怀的灵感。
一个多小时后,我来到了一个分叉路口。经过向路人咨询并借助百度查询,我得知此处正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涑水河段的终点站——韩阳镇辛店村。分叉口的另一条路,是通往临猗县的小樊到长旺段,而辛店村恰好是两段公路的交叉之地。沿着辛店村向长旺村方向再骑行八九里路,就能抵达首阳乡夏阳村那远近闻名的万亩荷花池。
此时,夕阳已经缓缓消失在地平线上,天空渐渐被暮色笼罩。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骑行速度。终于,前方一座高大的牌坊映入眼帘,路边横卧着几块巨大的牌匾,上面赫然写着——永济市经济园区。虽然现在并非荷花盛开的季节,但我的脑海中已然浮现出那万亩荷花竞相绽放的盛大画面:田田荷叶如同碧波在微风中荡漾,层层叠叠的翠绿翻涌不息,眼前仿佛堆砌起大片大片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菜。这般生态与经济双丰收的美好景象,无疑离不开涑水河的默默奉献。
这几十里的绿水青山、满目苍翠,是永济人民政府精心打造的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宜人的风景线。它不仅拉动了沿途万亩果园与渔业基地的联动销售,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助力实现了“涑水亲水宜居经济带”的美好愿景,更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园区内的宣传图片,我了解到首阳乡的“社火背冰”非遗文化,以及夷齐“礼贤让国、不食周粟”的仁哲大义,还有尧王访贤、虞芮让畔、雷泽让居等诸多典故,皆发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片土地,作为黄河流域最早的人类生息繁衍地、华夏民族的诞生地、华夏历史的肇始之地、中华两千年大一统形成的通途要冲之地,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被后人铭记。
夜幕已经完全降临,我望着远处中条山、涑水河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汇聚之处,在这朦胧的夜色中,那里仿佛成了“天涯海角”,是人类社会的终极所在,充满了神秘与向往。过路的行人告诉我,往前经过上源头村、长旺村,就能到达涑水河的终点。可此时的我,已经精疲力尽,而且还需要原路返回。仔细想想,或许不圆满才是人生的真谛,留点遗憾给未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我缓缓调转车头,开始逆流而上。此时,过往小车、三轮车的车灯,如同点点繁星,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远处村舍房屋的灯光,恰似满天星辰,默默地为我壮行;涑水河中的青蛙欢快地鸣叫着,果园里的飞鸟也啼鸣不止,仿佛在为我歌唱;那惬意凉爽的春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温柔地为我助力。在这美好的氛围中,晚上8点10分,我安全地回到了家中。这一来回,用时近三个小时,骑行路程达60里路,我完成了这一次充满意义的心之远航,也在心中深深地聆听了母亲河的时代心声。

作者、主播简介:周丽(利君),晋南人,喜欢朗诵音乐舞蹈,偶尔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