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怀 森
一
大同这几年红火起来了。
闲暇的日子,走进大同,领略这座古城新貌。
记得早年得知大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陪同前来中国访问的法国总统蓬皮杜,专程到大同参观云冈石窟。这件事印象很深,也由此知道了大同和云冈石窟。后来的日子,对大同印象较深的是大同煤矿和大同矿务局。
山西北部,雁北地区与内蒙古相邻的大同市,地处西部吕梁,东部太行余脉尽头的一片小平原中。黄土高原,面临北方的大草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在山西,乃至周边的蒙,陕一带本不算什么稀缺资源,但大同的煤却非同一般。大同产出的优质动力煤,优质无烟煤全国闻名。在以煤炭为主要动力能源的工业化时期,大同煤犹如工业粮食中的细粮,精品粮,是全国工业生产的动力源泉。
这么说吧,当时铁路上跑的重载列车必备大同煤块,遇有列车超载,爬坡,提速,司机师傅们会沉稳的挥动大锹,连续几下大同煤块的投入,顿时火苗旺喷,强劲的蒸汽动力带着列车负重前行。
大同煤低碳,低硫,低灰分,曾年产原煤8000万吨,誉为中国煤都。那时的大同是国家工业发展的能源基地。大同矿务局是央企,地位赫赫有名。
记得早年,江浙沪一带的省,市地区都在山西的太原,大同设有办事处,当然工作内容就是盯着那里的煤。
那时江浙沪一带领导人上任伊始都要安排来一趟山西太原及大同,拜会当地省市及矿务局领导人,当然每次均少不了带一些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样的三大件,为的是国家计划调拨的煤炭能及时足额安排装车发运,同时还想争取一些计划外的份额。一番拜会,一番洽谈,一番情感交流,每每双方都能皆大欢喜。于是矿务局干部很风光,矿上职工福利待遇也往往比其他行业要好一些。
大同人的日子曾经是体面和充实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初冬,曾由原平县匆匆去过一次大同,停留了几个小时。记得在一片笼罩着煤烟气的城区中,古建样式的大杂院,进院门,窄窄的,通向各住户家,仅够推辆自行车的通道。边上空间一家一处码放整齐的块煤煤堆,杂物板片。十几户人家居住的主房,边房,搭建房拥挤在一起。院中住有机关干部,教师,有矿上的供销员,也有日化厂的工人。厚厚的门帘,屋顶每户人家必有的小烟囱。进门是大炕,炕头灶台,一口大锅中煮着面条。人们都很热情,精神面貌也极好。印象较深的是院中里边拐弯处一甬道,灰黑色棉布帘,里面是公用厕所。一个带木栏的蹲坑,人们叫粪坑,或茅坑,定期由掏粪工师傅揹个长长的木桶,拿一把长柄的粪勺上门掏粪。
那时大同已经开始在矿区周边规划给职工盖宿舍了。这是矿区职工的喜讯。几栋一式六层砖砌平顶层,火柴盒状,两室一厅,有厨有卫。六十多平方。人们都在期盼着。
二
大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王朝都城。
中国历史的演变自秦汉以后曾有过一段纷繁复杂的篇章。汉王朝至东汉,有魏,蜀,吴三国争雄,终是三国归晋。晋至东晋,晋武帝司马炎荒淫早挂,其子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君王,时内乱加剧,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群体趁势雄起,在不断地杀戮兼并中壮大,形成割据为王的局面,成气候的政权史称“东晋十六国”,又称“五胡乱华”。一时华夏大地狼烟四起,兵戎撕杀。在一幕幕弱肉强食的战乱中,源自北方大兴安岭,黑龙江,嫩江流域的鲜卑族部落在其首领拓跋珪率领下,一路向西,攻城略地,在群雄逐鹿中胜出,攻占平城即今大同,建立了统一北方的政权并定都大同,史称北魏。继续南进至淮河以北,与南方的齐国对峙,史称南齐北魏。由此,大同就成了占据中国北方势力范围的北魏王朝都城,统治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148年。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曾经有422位帝王,但能在史上有点作为且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的自然是少之又少,然北魏王朝第五代孝文帝却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帝王。
北魏王朝是由鲜卑游牧民族打出来的天下。
鲜卑民族原为草原游牧民族,四处迁徙,逐水草而居,善骑射,性骁勇,征战中残酷杀伐,所到之处,人逃地荒,大大加深了民族矛盾,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
北魏王朝初始,北方聚集了多民族的武装割据势力,主要有:凶奴,鲜卑,羯族,氐族,蒙古,吐蕃,回纥,党项,羌族,满族(女真),突厥,柔然,敕勒等民族部落。公元471年,北魏王朝在稳定统一了北方政权后,第五代王拓跋宏即位,号孝文帝。孝文帝即位后,在冯太后(其祖母,汉族)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决心对北方游牧民族实行汉化政策,将北方多民族部落从生产,生活习性,到风俗,文化,礼仪融入中原汉民族中。主要实施有以下新政:
整顿吏制,重用汉吏,变革税制,改变过去多头,多方征税,规定只能由县一级政权征税。官员实行按级别定俸禄,俸禄以外收入满一匹绢即处死。地位至一定级别的官员还分给一定数量的公田,收入归己。公田不准买卖,离任移交下任。改革官制,给百官定级别,共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此举在中国官场一直沿用至清末,为北魏王朝首创。
为便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中原文化,孝文帝还排除一切非议,迁都洛阳,开始注重农耕,实行均田制,使耕者有其田,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孝文帝改革中实施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政策,条律是其民族汉化政策,具体为:“禁胡语,行汉文”,即禁说各部落民族语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一律说汉语。官方,民间所行文书一律用汉字书写。“尊孔子,建孔庙”,优待孔子后裔,宣传孔子的道德思想和说教。“着汉服,通汉婚”。孝文帝时期,要求国人身穿汉服,并从各级官员做起。倡导和鼓励各民族之间的通婚融合。
孝文帝还按王室和鲜卑家世,族系,原部落群体规定改用汉姓,确立: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拓跋王族改为元姓。
孝文帝发动的这场变革断然引领本民族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抛弃游牧社会习性,进入先进的农耕文明,发展农业生产,融入中原文化。这场变革是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当然在实施变革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阻力和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据载变革之初,是发展农耕还是继续游牧就有激烈冲突。老辈打江山的功臣将领都留恋茫茫草原,辽阔原野,遍地牛羊,纵马奔驰。大碗酒,大块肉的生活习性,认为肥美的中原大地应成为草场,壮大牛羊。甚至提出所到之处“留地不留人”。坚持改革的一派意见认为发展农耕是增加社会财富和人口的最有效措施。朝廷要南征,要打仗,没有财政支持,没有兵员补充,社会不稳,矛盾扩大,关系着朝廷的生死存亡。必须坚定实行改革。
可贵的是孝文帝始终坚定地站在了改革派一边。
朝廷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尤其是民族的汉化政策使得守旧派坐立不安,在使出各种手段明暗阻扰后竟孤注一掷,串通太子回大同“另立中央”,公然谋反。孝文帝采取坚定措施,不惜回兵大同,杀了太子恂,平息了叛乱,使得改革得以继续深入进行。
今天我们游览在三晋大地,行走在大同街头,所见情景一片祥和,繁华,与全国南北各地无异。对此应联想起一千六百多年前在这里的北魏王朝,孝文帝引领少数民族实施汉化政策的艰巨改革。倘若没有史上那场坚定的汉化改革,而是让十几个民族按各自的习性,宗教,信仰,生存状态发展下去,争斗下去,就很难说有如今这样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局面和状况。
史上的大同尚有如此闪光的一页,这是如今很多人,包括大同人都不一定是很清楚的。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