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卓妮
当晋南平原的麦穗抽出新芒,当贺兰山巅的残雪犹抱松枝,2025年3月9日晚,我的三太爷爷樊启盛先生在塞上江南的春寒中阖然长逝。他生于汾河岸畔的沃土,最终枕着塞北朔风长眠。两千里山河作帛,九十三载春秋为墨,从革命烽火到边疆建设,谱就一部个人命运与时代共振的赤子长歌。
少年立志:晋南沃土育赤子
1931年,我的三太爷爷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天兴村一户富农家庭。年少时曾在傅作义中学任教,讲台上教学生写"国破山河在"。寄居在安昌村古刹苦读时,却也听见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召唤。1948年,年仅17岁的他,在一个溽热的夏夜,毅然投身革命的洪流,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扛起家国重任。
彼时的中国正经历黎明前的至暗时刻,这位少年以稚嫩的肩膀,成为燎原星火中的一束微光。我的三太爷爷在风陵渡的枪林弹雨中泅渡黄河,九死一生到了陕西。穿梭于传递情报的隐秘巷道,跋涉在动员群众的田间阡陌,投身土地改革的浪潮,奔赴支援前线的征途。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他迅速成长,并于195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铭刻一生。
山河为证:半生热血筑新城
“樊启盛!”“到!”1949年关中平原的月光下,三太爷爷响应号召西迁宁夏。他肩负重任,押送第一批人民币“边币”开启建设宁夏的壮丽征程。前路荆棘满布,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溃军肆虐山塬,土匪恶霸昼伏夜出劫掠商队。他用粮草伪装货车,手持长枪星夜兼程将播撒金融火种的"边币"安全运抵宁夏。自那一刻起,他的生命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他的履历是半部宁夏建设史:1949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粮食局科员;1949年9月到1952年6月,任宁夏省财政厅科员;1952年6月到1952年12月,任宁夏省粮食局副科长;1952年12月到1956年,任宁夏平罗县粮食局局长;1956年至1964年,任宁夏平罗县计委主任;1964年至1983年5月,任银川市统计局副局长,民政局副局长,计委副主任,主任;1983年6月至1989年5月,任银川市政府常务副市长;1989年5月至1994年5月,任银川市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上图 1992年,银川商城开业时,樊启盛视察工作
从基层的财政科员,再到银川市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四十五载仕途如拓荒长卷。六七十年代,他挥汗戈壁,率群众开渠引水、植绿固沙,让荒滩长出稻浪;粮食局任上,他守护春耕秋收,把"手中有粮"的安稳送进万家炊烟;计委蓝图前,他丈量城市脉络,让街巷延伸成发展的经纬;改革开放潮头,他以"领航人"的担当,为民生福祉垒砌基石。他一步一个脚印,为银川的城市发展殚精竭虑,亲历并推动着将"塞上江南"的梦想一寸寸变为现实。
薪火相传:灯暖明德照后人
1996年离休后,三太爷爷依旧保持着老派知识分子的体面和自律,坚持每天锻炼读书看报写字,拉扯着、托举着我们这个大家庭。"吃亏是福"的叮嘱、"保护好自己"的絮语,呵护着晚辈的成长。
三太爷爷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逝于岁月静好的时节,一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光阴。告别那天,晋南的麦香与贺兰的山风共作挽歌,党旗覆盖的灵柩上,闪耀着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
如今,明德巷29号的灯光熄灭了,可当夜幕降临时,整座城市都亮起了他留下的灯。每当我漫步在银川的街头,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生机,看见市中心矗立的凤凰碑,都又觉得他从未离开。
这盏明灯永不熄灭,这条长河奔流不息。三太爷爷的故事并没有褪色成档案馆的铅字,他用一生写就的无字之书,早已化作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精神长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文图提供:樊卓妮 )
都市头条编辑:杨文革 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