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维良篆书感悟书法之道
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
康留国 雪 逸
书法,这门古老而深邃的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当细细品味徐维良篆书所传达的 “学书贵在用笔,承前名家,后乃从心,阴阳动静有诸中,发于外,积诸功,而成于意,若惟法是求,即有此背于大道也” 这段话时,心中犹如泛起层层涟漪,对书法艺术又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新华大采风评委会主任张庆华对此给予高度赞誉。
“学书贵在用笔”,一语道出了书法入门的关键所在。用笔,就像是剑客手中的剑,舞者脚下的舞步,是书法艺术表达的核心工具。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如何通过提按、轻重、缓急等用笔技巧,让墨汁在宣纸上留下或刚劲有力、或婉转流畅的线条,这是每一位书法学习者都要不断钻研的基本功。徐维良先生强调用笔,实则是在提醒我们,书法的世界是从这小小的笔尖开启的,只有先掌握好用笔的奥秘,才能为后续的艺术创作铺就坚实的道路。
“承前名家”,这是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书法艺术历经千年的发展,涌现出了无数的书法大家,从 “书圣” 王羲之到颜真卿、欧阳询,再到赵孟頫等等,他们留下的经典作品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书法艺术的天空。学习他们的用笔精髓、结构章法,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些名家的作品里蕴含着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心境以及对书法的深刻理解,我们从中汲取养分,是在为自己的书法技艺筑牢根基,让这份古老的艺术在我们手中得以延续和传承,让传统的韵味能在新的作品中依然熠熠生辉。
而 “后乃从心” 则是一种境界的升华。当我们在传统的海洋里畅游,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不能仅仅拘泥于模仿前人,更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将个人的情感、思考和独特的审美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书法,不再只是简单的笔墨组合,而是成为了我们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此时的书法作品也就有了独一无二的灵魂,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韵味,真正成为了心意的表达。
“阴阳动静有诸中,发于外”,让我深刻感受到书法所蕴含的哲学意味。书法并非只是表面的书写,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哲学内涵。就如同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面,书法中的线条亦有虚实、疏密、刚柔之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与布局,有着动静相宜的节奏感。这些内在的阴阳动静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巧妙地呈现在作品的外在形式上,让观者在欣赏书法时,既能感受到形式之美,又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仿佛透过那一个个字,看到了一个充满辩证与和谐的艺术世界。
“积诸功,而成于意”,点明了书法艺术成就佳作的必经之路。书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不断积累功夫。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锤炼用笔、结构、章法等各个方面,让技艺日益精湛。然而,仅有技艺还不够,最终要让心意主导创作,将积累的功夫与内心的意境相融合,这样才能创作出承载心意且独具韵味的作品。那些流传千古的书法名作,无不是书法家们倾其一生积累、沉淀,将心意灌注其中的结晶。
“若惟法是求,即有此背于大道也”,这是对只重技法而忽视内涵的一种警醒。在当下的书法学习中,不乏有人一味地追求技法的完美,执着于笔画的精准、结构的规整,却忽略了书法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以及艺术的大道。书法艺术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人情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如果只把目光聚焦在技法上,那无疑是舍本逐末,让书法沦为了空洞的形式,失去了其本真的艺术魅力。
新华大采风编委会主任、艺品城管委会主任康留国认为:
徐维良先生通过这段篆书所传达的书法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书法学习道路上前行的方向。它让我明白,书法是一门需要用心去感悟、用时间去沉淀、用情感去浇灌的艺术。既要扎根传统,传承名家精华,又要敢于突破,表达内心世界;既要锤炼技艺,不断积累,又要体悟内涵,契合艺术大道。如此,方能在书法的世界里,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这古老的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目前,《活学活用古典诗词 领悟践行名家名作活动》组委会已开通征文热线 18310977197(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艺术爱好者踊跃参与,共为传统文化续写辉煌。
新华大采风总编室
胡丽佳 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