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乡之路
作者:王微波
五十公里,汽车不过个把钟头的路程。我却在六十年后,才真正走完这段回乡之路。
我生在城里,长在城里,所谓故乡,不过是祖母在世时那个破败的老宅院。记得幼时回去,院子里挤着三户人家:寡居的祖母、二叔祖一家、六叔祖一家。还有三叔祖那份祖业,他人却早在外地工作,极少回来。后来祖母也搬到城里和我们同住,我便更少回乡了。
村子的格局倒还记得清楚:南北两巷,西头一排人家,房子背靠大土壕。东城门道西尽头有座庙,庙前的小巷,村人唤作"巷巷"。庙东北角是村里的磨坊,后来通电了,就叫电磨子。
六叔祖是最早搬走的。四个儿子渐长,祖传的两间土房实在住不下,便在巷巷外头另建了新居。说是新居,也不过是一排低矮的偏厦房。
再回老家已是祖母去世时。八十年代中期,老宅院门太小,出殡时竟拆了头门才抬出棺木。这事让父亲下了决心,要在老家另盖房子。
父亲盖房的事,我全然不知。那时我刚工作,父亲怕耽误我,什么也不说。直到他要给我在新居办婚礼,我才见到那房子:典型的关中民居,前面两间人字形大房,后面一溜偏厦,砖墙裸露着,连粉刷都没有。
筹办婚礼时,我重新打量了这个村庄。记忆中的南北两巷已变成四条,东城门道也成了三条街。一、二队的菜园子全盖了房,家家户户都是楼房。父亲那曾引以为豪的大房,在簇新的楼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转眼四十年。退休后我再次回乡,竟被邻人笑问"客从何处来"。父亲盖的大房,如今被左右高楼挤得几乎找不见。熟悉的乡亲问我:"怎么这会想起回来了?"我苦笑:"退休了,想回来住住。"他们叹道:"这就是你们城里人说的叶落归根吧。"末了又说:"再不回来,怕你就找不着回乡的路了。"
我一时语塞,只在心里重复着:再不回来,再不回来......故乡怕真要变成记忆里的一缕乡愁了。
五十公里的路,我走了六十年。而回乡的路,其实不在脚下,在心里!

作者简介:王微波,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中国诗歌网发布诗歌百余首,在省市报刊发布散文多篇,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奖,获2021首届《盛世千蕴杯》中华诗词诗歌大赛三等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