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声音的态度”朗诵艺术团到彬州采风,大家无不深感彬州御果的优良,又为果农的事迹深深感动。谨以此篇文字,献给关心支持农业的人们和辛勤耕耘的彬州乡亲!
倾注心血栽培彬州御果
文/杨毅波
在咸阳彬州市特别是新民镇,提起以苹果为主打的御果众口皆碑,提起栽培和包装御果的带头人张东汉众口皆碑!
黄土地奔出个追梦人
1973年正月十五,人们沉浸在元宵节的氛围中。彬州市新民镇阿里寨村的一孔土窑里,一声破晓的啼哭,更是增添了一种喜悦: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现在成为"苹果王子"的张东汉。
父亲是修桥筑路的工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那时候家里穷,但窑洞周围的梨树、枣树、苹果树和桃树,给了我甜蜜的童年。"张东汉回忆道。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他和哥哥、姐姐妹妹总能尝到自然的馈赠。母亲喜欢教孩子们唱民歌,哥哥则去了当地的新民戏校学秦腔。这样的成长环境,既培养了张东汉吃苦耐劳的品格,也孕育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十六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张东汉外出打工。从在饭店刷盘子洗碗,到在工地做饭;从广深珠高速公路工地上的钢筋工、木工,到创业成立咸阳预应力工程公司......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几乎尝试了建筑行业的所有工种。
"在广深珠高速工地干活时,路桥公司组织文艺演出,我还表演了吉他弹唱《外面的世界》呢。"张东汉笑着说。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脉资源,也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1年,张东汉成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引进先进的塑料波纹管生产流水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这个始终心怀乡愁的企业家,2016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的决定:返乡种苹果。"当时我在西安听跨界古典小提琴名家安德烈·瑞欧的专辑,其中罗马尼亚排箫大师赞菲尔演奏的《孤独的牧羊人》深深触动了我。"张东汉说,"人的一生很短暂,我突然明白,是时候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就这样,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农业的热爱,张东汉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改变了家乡许多农民的命运。
天赐沃土的自然环境
彬州市新民镇,这片位于黄土高原优质果蔬产业带核心区的土地,有着种植苹果的绝佳自然条件。海拔1210米的山地塬畔地貌,年均2300小时的充足日照,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以及远离工业污染的环境,共同构成了苹果生长的"黄金产区"。
"我们这里的土壤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壤土,土层深厚,透气性好,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元素。"张东汉捧起一把泥土解释道。经过专业检测,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适中,水的pH值在6.5-7.0之间,非常适合苹果树生长。
更难得的是,新民镇东坡村的地形独特。三面环山的地势形成了天然的防风屏障,而向阳的坡地则确保了果树能够获得充足的光照。当地年平均气温9.5℃,无霜期180天左右,年降水量550-600毫米,这些数据都与世界著名苹果产区如日本青森、法国南特等地的气候条件极为相似。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民镇还拥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这里是《诗经·豳风》的诞生地,公刘教民稼穑的故事代代相传。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祖祖辈辈积累的农耕智慧是宝贵的财富。"张东汉说。
然而,受限于传统种植方式和销售渠道,当地的苹果产业长期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农户分散经营,品种老化,管理粗放,导致苹果品质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足。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和潜力,张东汉决心用现代科技和经营理念,唤醒这片沉睡的沃土。
为一树好苹果而痴迷
"为什么选择种苹果?"面对这个题问,张东汉的眼中闪烁着坚定而自豪的光芒。"我想种出全国最好的苹果,让彬州苹果成为高品质御果的代名词。"
这个梦想的种子,早在童年时期就已埋下。张东汉记得,小时候家里种的苹果虽然卖相不好,但味道特别纯正。"那时候没有化肥农药,苹果个头小,但有股特别的香甜。"后来外出打工时,他发现市场上很多苹果虽然外观漂亮,却失去了记忆中的味道。"我就想,能不能用现代技术种出既好看又好吃的苹果?"
2016年,张东汉开始了为期半年的考察之旅。他自驾数万公里,走访了新疆、洛川、宝鸡、烟台等国内主要苹果产区,还专程到日本青森县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日本的苹果论个卖,一个能卖到上百元,这让我很受触动。"
通过调研,张东汉发现家乡新民镇的纬度和海拔高度与全球最佳苹果产区高度吻合。"我们这里的日照时间比烟台还长,昼夜温差更大,营养积累丰富,理论上能种出糖度更高、风味更浓的苹果。"他兴奋地说。
但现实并非尽如人意。当地农户种植苹果效益低下,很多果园荒废。"主要问题是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缺乏标准。"张东汉分析道,"老品种如'秦冠'虽然抗病性强,但容易发面,货架期短,市场接受度低;农户又是分散经营,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更让张东汉忧心的是,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的老人无力经营果园。"看到祖祖辈辈耕种的良田变成荒地,我心里特别难受。"正是这种对土地的深情和对乡亲的责任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在家乡打造一个现代化苹果产业示范园。
定要荒山出御果
2016年秋天,张东汉在新民镇东坡村流转了650亩撂荒山地,开始了他的"苹果革命"。创业之初的艰辛,远超他的想象。"当时这片地荒芜多年,杂草比人还高。"张东汉回忆道,"我用了三个月时间,动用十几台机械,才完成土地平整工作。"紧接着是修整道路、打井、铺设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那段时间,张东汉吃住在车上,皮肤晒得黝黑,体重掉了十几斤。
土地整好了,品种选择是另一个关键。经过反复比较,张东汉最终引进了华硕、王林、烟富10号、首富1号、维纳斯黄金等名优品种。"这些品种各具特色,成熟期从早到晚,可以延长市场供应期。"他解释说,"比如'华硕'个大脆甜上市早,'王林'有独特清香,'维纳斯黄金'果肉细腻,都是高端市场的宠儿。"
在种植技术上,张东汉大胆创新。他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每亩种植100- 150株,是传统果园的2-3倍;安装了滴灌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搭建部分防雹网,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安装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果园温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我们要用工业化的思维和模式,管理好果园。"张东汉说。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生态种植理念。张东汉坚持不使用化学肥料,而是购买了300多吨羊粪、鸡粪改良土壤。"我们还尝试给果树喷牛奶,增加钙吸收和糖度。"他笑着说,"虽然成本高,但效果确实好。"
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春天,一场50来年罕见的霜冻让果园损失惨重;2020年,疫情导致物流中断,成熟的苹果运不出去;还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技术难题、市场开拓的困难......"最艰难的时候,我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张东汉坦言。
支撑他坚持下去的,除了对梦想的执着,还有乡亲们的支持。"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果园里认真工作的样子,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如今,站在郁郁葱葱的果园里,看着压弯枝头的累累硕果,张东汉感慨万千:"这七年,值了!"
品质革命的丰硕回报
经过七年的精心培育,张东汉的果园迎来了丰硕的回报。"豳州御果"品牌下的苹果以其卓越品质,在高端水果市场赢得了良好口碑。走进果园,不同品种的苹果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
"我们的'糖心苹果'糖度能达到16度以上,比普通苹果高出3-4度。"张东汉自豪地介绍道。这种冬季成熟的特色品种,切开后可见晶莹的"糖心",口感脆甜多汁,深受消费者喜爱。而秋季上市的"雀斑美人"(王林苹果),则以其独特的清香和脆甜口感,成为高端超市的抢手货,单个售价高达50元以上。
品质控制是张东汉最重视的环节。果园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每棵果树保留120-150个果实,确保每个苹果都能获得充足营养;全程按绿色食品标准执行培育,建立完整的溯源系统,每个苹果都可追溯其生长过程……"我们果园的苹果,从开花到结果要经历28道管理工序。"技术负责人介绍说。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使苹果,也使梨、桃、杏等"豳州御果"的优质果率都达到85%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市场是最好的检验。通过朋友圈扩散,电商平台,"豳州御果"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复购率达到60%以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高端市场,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很多客户都是整箱订购。"电商负责人说。
除了苹果,还尝试种植杏、桃、樱桃、李子,梨等水果,形成了多元化产品体系。"我们要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彬州的高品质水果。"他说。
2023和2024年,果园总产量达到150多万斤,其中高端礼品果占比30%,带动整体产值突破80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豳州御果"的品牌溢价效应日益显现,慕名而来的客户不断增多,售价非常可观。
振兴乡村共同致富
张东汉始终没有忘记返乡创业的初心——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彬州东立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合作社的创新模式主要是:土地流转+保底分红。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获得每亩600元的保底收益,同时参与盈余分红。其次是技术入股:有经验的果农可以技术入股,享受技术分红。再次是就业带动:长期雇佣周边农户60余人,季节性用工高峰期达200多人。仅去年给务工者的工资就达150万元。"我在合作社工作,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年底还有分红。"村民王大叔高兴地说。他家的8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夫妻二人都在果园工作,家庭年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6万多元。
合作社还建立了"三级果农培训体系",定期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前来授课。截至目前,已培养初级果农120人、中级果农45人、高级果农18人,其中有6人已成为果园管理技术骨干。
"我们不仅要给农民发工资,更要教会他们技术。"张东汉说。合作社每年投入20多万元用于技术培训,帮助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
在销售端,合作社搭建了电商平台,帮助周边农户销售水果。近几年,为周边农户每年销售苹果50多万斤,平均售价提高30%以上。疫情期间,合作社还主动收购滞销农产品,保障了农户收入。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升级。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周边乡镇新建标准化果园8000多亩,全部采用矮化密植等现代栽培技术。彬州市苹果产业的优质果率从原来的40%提升到65%,亩均效益增长50%以上。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张东汉的这句话,道出了他返乡创业的初心。如今,这个初心正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开花结果。
荣誉背后的责任担当
张东汉的付出和贡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近年来,他个人和合作社荣获多项荣誉:
2021年咸阳市"十佳高素质农民"。
2022年陕西省"省级示范合作社"。
2023年咸阳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23年,张东汉当选为彬州市政协委员。他在政协会议上提交的《关于以市供销社体系为依托,助推彬州果业构建区域大市场的建议》的提案,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予以采纳实施。
"这些荣誉既是肯定,更是责任。"张东汉说。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他思考的不仅是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更是如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2024年,合作社启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培养100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青年人才。"我们要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产业。"张东汉说。
站在新的起点上,张东汉规划着更远的未来:建设果品精深加工厂,延伸产业链;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农旅融合;打造"豳州御果"区域公共品牌,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诗经》里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描绘的就是我们豳洲地方农作物丰收的景象。"张东汉望着满山果园,深情地说,"我要让这片土地重现《豳风》中的富足景象,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宽裕的生活。"
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从工程老板到"苹果专家",张东汉用十余年的坚守证明:农业是可以实现梦想的沃土,农民是值得骄傲的职业。在他的带领下,"豳州御果"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智慧农业的科技赋能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道路上,张东汉有着很强的创新意识。2020年政府带动,他投资200万元建设数字化智慧果园。"农业要发展,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张东汉说。
智慧果园的建设包括多个子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在果园布置20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数据,每分钟更新一次。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精准控制每棵果树的水肥供给,节水40%以上。病虫害预警系统:提前发现病虫害迹象,防治效率提升60%。无人机作业系统:精准提升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
以前判断果树需要浇水施肥,全凭经验。现在浇水施肥变得科学精准。
数字化改造带来了显著效益:人工成本降低35%;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25%;优质果率提升15个百分点;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我们正在开发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苹果从开花到采摘的全过程。"张东汉介绍着下一步计划。这种全程可追溯的透明化生产模式,将进一步增强品牌公信力。
文化赋能的品牌效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张东汉深刻认识到: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文化赋能。"豳州御果"不仅要卖水果,更要讲故事、传文化。他巧妙地将当地历史文化融入品牌建设。品牌命名:取自《诗经·豳风》,彰显三千年农耕文明底蕴。包装设计:融入彬州大佛寺、公刘教稼等文化元素。产品故事:每个品种都有文化典故,如"豳风蜜语"系列苹果。体验活动:开展"诗经里的果园"主题研学旅行……
"我们不仅是在卖苹果,还是在传播豳地文化。"品牌总监这样诠释理念。果园专门设立了文化长廊,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从《诗经》时代到现代的苹果种植历史。
张东汉还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为品牌创作了主题曲《豳风果香》。这首歌将传统民乐与现代元素结合,在各大音乐平台广泛传播。"音乐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我想用音乐讲述我们的故事。"他说。
文化赋能带来品牌价值的显著提升。2023年品牌评估显示,"豳州御果"品牌价值达2000万元,成为陕西省著名农产品品牌。更难得的是,这个品牌正在成为彬州文化的载体,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与人文。
展望未来热情满怀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张东汉思考着更深远的发展课题。2024年初,他提出了"三个转变"的发展战略:从产品经营向产业经营转变:规划建设果品加工园,开发苹果脆片、果酒、果醋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从农业生产向农旅融合转变:投资建设"豳风果乐园",集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从单点突破向区域联动转变:联合周边10个村成立产业联盟,统一标准、共享渠道、共创品牌。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乡村振兴需要区域协同发展。"张东汉在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说。这个联盟预计可带动5000亩标准化果园建设,惠及2000多农户。
人才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合作社与彬州市职业中学合作开办"新农人"培训班,设置电子商务、品牌营销、智慧农业等实用课程。首期30名学员中,有12人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我们要让年轻人看到农村的机遇。"张东汉说。他计划设立创业基金,为有志于农业创业的青年提供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
展望未来,张东汉充满信心:"到2026年,我们要实现'三个一'目标:带动一千户农民增收,培养一百名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个亿元级农业产业集群。"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张东汉和他的"豳州御果"正探索着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传承着《豳风》的农耕智慧,又彰显着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既扎根于黄土高原的深厚土壤,又面向着广阔的市场未来。
从一颗苹果到一个产业,从一个合作社到一个区域,张东汉用实践诠释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豳州模式"正在谱写新时代的"富民新篇"。
“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彬州市和新民镇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在我及众乡亲创业、发展的征途中,他们给予很大的期望,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服务。我们不会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一定要把彬州御果产业做大做强!”张东汉在追梦路上,牢记使命,初心不改,孜孜不倦。
杨毅波 在部队工作17年,担任过组织干事、宣传干事、军队院校团委常务副书记等职。转业后从事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