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人生旅途上,故乡不朽,日轮不朽,山川不朽,自然,蜀道不朽!
中年以后,耳畔时时响起亲切又温暖的声音,归来吧,远方的游子。绵延古蜀道上千公里的石板路,呼唤你坚实有力的脚步。
我迟疑了一段时间,我担心初夏的太阳太烈,风暴更猛,河水湍急,树林呼啸!
它或可阻挡我艰辛探索的步伐。
然,古蜀道,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它让我仰望,如同仰慕谜底一样的苍穹,眺望风起云涌的远山!历史雄浑的苍穹之下,蜀道分为两个区段:一段是关中穿越秦岭至陕西汉中段,由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和子午道组成;另一段由汉中穿越大巴山直抵四川,主要道路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蜀道是“北四南三”等于七条道路的格局。《战国策·秦册》记载:“蜀,西僻之国也。”作为连接巴蜀与中原的要道,它也被称为秦蜀国道。蜀道在乱世中有重要意义:暗度陈仓、诸葛亮北伐、邓艾出阴平道、唐明皇幸蜀闻铃处都发生在这里。连那个“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也若隐若现的晃动在蜀道的斜阳里。
这一天微笑着到来,我义无反顾的背上行囊,与夫人和好友一道,驱车首先直达那个充满激情的地名:剑阁拦马墙!
本文标题《剑州问道》,剑州指老剑阁,寓意深远。而问道点化其二:一是问蜀道,二是问鹤鸣山道教。
问道是一种智慧,它引导我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我们更自信,担当,宁静祥和;让我们学会感恩,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社会。问道于天地,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更有意义!
是为小引。
蜀道开天
应朋友们邀请,乙巳年初夏既阳历五月四号这一天,我们夫妇到达天下第一古蜀道:四川剑阁金牛道栏马墙段,这一走,方知蜀道的伟大与艰巨:两千年开凿而成的蜀道,两千年栽植的蜀柏,两千年先人踏过的足迹,两千年天空驰过的云层……我曾于1981年参加绵阳剑南诗人笔会走过这段历史的驿道,那年我风华正茂,目光清澈,同行者有二十多人,都来自绵阳、德阳、广元、遂宁、三台、绵竹、盐亭、青川、射洪、中江、蓬溪、梓潼等县区,俱为当年绵阳专区崭露头角的各地文学作者。沿着梓潼翠云廊前行,直抵广元清风峡,行程好几天,创作几百篇,后在《剑南文学》联袂推出专辑,宣传古蜀道,影响面广泛。我也曾在2015年参加四川散文作家笔会再度与古蜀道相遇,一路上,四川激情澎湃的作家们,顺着“帅大柏”古树林行走,用多姿多彩的笔触,欢呼新时代的黎明冉冉升起。到2025年的今天,广元的朋友们发出诚挚邀请,岳老师请来吧,欢迎你用深情而绚丽的笔触,描写蜿蜒曲折的古蜀道,激荡历史那经久不息的回声……我定定神,剑州古道南段,是一生中必须要去徒步的古蜀道!
在亘古不变而雄伟壮观的四川大盆地面前,我要先谈谈《蜀道难》这部伟大的作品,绵州江油青莲籍诗仙李白,规劝友人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防备小人黑手。李白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蜀道峥嵘的磅礴气势,并从中流露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朋友的关切。
为表达作者对天生大材李白的崇敬,本文引用全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个世界,从古至今只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诗人李白!这是江油的骄傲!绵阳的荣耀!四川的辉煌!祖国的幸运!至于那个莫名其妙的中亚托克马克市,世人遥望万里,故里干卿何事?!再看李白这首《蜀道难》,千古绝唱,万世称奇,腾云驾雾,神龙摆尾!
今天人们已知道,李白横空出世的《蜀道难》,专指从四川广元出川到陕西宁强这片巍峨山峰,它如一柄寒光闪闪的宝剑,直刺蓝天,让人胆寒!
金牛道乃川陕咽喉,南起四川成都,北至陕西汉中,扩建于前秦,可上溯至商周,全程600多公里。古蜀道以青石铺设,路面宽广且坚固。石料多依山势就近取材,利用裸露于山体表面的青石凿路而成。其中部分路段的路石与山体相连,材质坚固、耐磨性强,保存时间极为长久。金牛道自秦朝以来便是古代高速公路,又称秦朝国道。古道上车水马龙,繁忙喧嚣,军队征战,商贾云集,学子来去…… 它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绵阳、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关中平原。“石牛粪金”说的就是它。从金牛道铺下第一块石板起,便成为联系川陕地区最重要的通道。《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说的是秦陇与巴蜀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险路,贯穿在危乎高哉的漫长蜀道。
金牛道分散着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色,至秦昭襄王在位时,已是“栈道千里,通于巴蜀,使天下皆畏秦”。路旁古树参天。一颗颗巨柏苍劲挺拔,皮若铠甲,枯枝横剑。“怀胎柏”遒劲的根干状若孕妇临产;“淌肠柏”主干下端恰似腹部开膛,肠子流出;“吞石柏”根部像巨蟒吞石;四人合抱的“状元柏”还有美丽的传说:一个秀才赴京赶考至此,突下大雨,秀才急寻树下躲雨,老树突发新枝以蔽行者,秀才滴雨未沾,感恩跪拜,立誓发奋攻书,后来果中状元。秦统一六国后,在蜀地金牛道两旁广植柏树,“皇柏”由此得名。秦始皇、张飞等都曾是贡献最大的植树者,其中宋、明两朝的种植规模尤其繁盛:宋代真宗、仁宗、徽宗、宁宗都颁布了关于沿官道植树的诏令,明正德年间的剑州知州李璧更是沿古蜀道一线植柏达数十万株。有历朝历代坚韧不拔的栽植保护,才有今天翠云廊世界奇观横空出世。金牛道的传说还很多,杨雄在《蜀王本纪》中的记载实在风趣:秦惠王有心攻蜀,苦于高山阻隔无路可通,于是凿造五头石牛,牛后布金,称石牛便金。蜀王信以为真,派武丁拖牛成道,艰难之余,道路畅通,张仪、司马错的秦朝兵马循着道径灭掉蜀国。
四川大学专家考证,实际上这条草土斑驳的小径自商周便有,只不过是山间小道。武王伐纣前夕,蜀军曾过褒斜二谷前往攻打,就是例证。
从剑阁县凉山铺至清凉桥的7公里地段,是名声在外的金牛道拦马墙,它是古蜀道上古路、古树、古交通设施保护完好的地段,堪称古代交通活化石。拦马墙,类似现代公路防护栏,是古蜀道防止马跌落山崖而修建的挡墙 ,砌筑的大青石用石灰、桐油加糯米汁建成,非常牢固。拦马墙古代交通设施一应俱全:防滑线、拴马桩、饮马槽、栏马墙,均保持原始状态。我们参观的这一段拦马墙完全用青石砌垒,高约1米,宽约80公分,结合部以糯米石灰勾缝,非常牢固。拦马墙在山岩危险地段路沿延伸,承担着保护路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走在清凉幽静的拦马墙上,脑子里想着千百年来有多少古人与我同样踏过这些青石板?这一棵棵千年古柏都是什么先人种下的?有哪些著名诗人曾亲手触摸过它们?徒步的过程,我们仿佛在与古人触动心灵感应,这种感觉很奇妙:“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来拦马墙徒步一次,就会深深理解古蜀道对于古人的重要意义,也会因此而喜欢上古蜀道。栏马墙有一个凄凉的传说:张飞任阆中太守期间,有一次,前方军情迟迟未到,张飞担心贻误战机,心急如焚,派士兵沿途寻找,在金牛道一座悬崖下找到摔死的信使和马匹。张飞即令军队在金牛道险要处修筑拦马墙,防止人仰马翻的悲剧再次发生。经过两千多年人踩马踏,长长的青石板棱角尽失,形似一张张盖在路面的光滑石板。古人为防溜,在大青石上凿刻横线,人行其上,步步稳当。在蜀道蜿蜒绵亘的石板上,还布有密密麻麻的小坑,相传是树上年年滴落的雨水所侵蚀,当地人也称作水滴石穿。我们徒步那一天,发现古木参天、野藤遍地的道旁,悬空几块巨石,石上撒落小水坑,禁不住叹息,在时空的凝视下,什么玩意儿都不是个事。
伟大的蜀道兴旺于巴蜀,尤以广元段为盛。自古有路的地方便会产生文化:诗词歌赋文,如春风化雨淅淅沥沥的降临人世间,于“润物细无声”里教化民众,改变历史,奋力前行!我们所知的有,自唐宋以来,宦游、战乱、任职、漫游的官员与诗人行走蜀道,他们乘车马、骑驴、舟行,一到天黑寻驿站歇脚,休息住宿,整理行囊。舞文弄墨的诗人们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题驿壁、寄友人,或聊以自乐,或流传千古。这些有关驿站的诗作,赫然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相张说、晚唐诗人杜牧、殷潜之、李商隐、温庭筠、薛逢、薛能、罗隐,宋代诗人石延年、文彦博、张方平、文同、李新、陆游、孙应时,明代诗人傅振商,清代诗人王士祯、李调元、张问陶等一串青史留名的文化大家……
从古蜀道驿道马蹄扬尘、舟楫穿梭的匆匆身影,到今日高速穿越秦岭、高铁飞驰南北……尘封的驿站,依然是蜀道历史的璀璨明珠,闪烁着时代的辉煌记忆。
我们且读剑州知州乔钵的一首诗《翠云廊》: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滑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
坦率的讲,乔钵一辈子有这首诗就够了!他把一个伟岸的古蜀道奉献给了天地万物,又把一个婉约的翠云廊呈现给了春风秋月。我不由击掌叫好,乔钵,此诗也惹明月妒。
说了这一阵,古蜀道还有龙源铺让人叹为观止!剑州古蜀道龙源镇石垭口至白龙镇小垭子徒步路段,总长17公里,一天皆阴,偶漏日光。古蜀道旁古柏森然,百岁乔木,其中老者超1800年,其干皴如龙鳞,其枝屈若妖臂。此段古柏达3000余株,夹道而立,古柏多空心,间或生出小树,殊为可怪。摩挲树皮,纹路纵横,恍若秦汉简牍之文字,不可尽识。古人讲"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诚不欺我。每一株古柏,皆如一位历史老人,目睹过商旅蹄声,见过烽火烟云。今我等徒步其间,如蜉蝣寄放于天地,仅刹那而已。行至密林深处,见岩下凿一方女儿碑,碑高约1.2米,宽约0.6米,阴刻,明朝万历十年落款。碑文内容为“都察院示喻军民人等知悉:今后男年至十五六岁以上方许迎娶,违者父兄重责枷号,地方不呈官者一同责罚。万历拾年拾月”。考证此碑,应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计划生育方面较早的实证,“地方官员同责”在碑文中出现,也可窥视明代行政管理模式的若干片断。而在大石口,忽然铺展一块形似罗盘的圆石,石面平整,北高南低,直径约3米。传说当年诸葛亮沿金牛道往阆中途中,到此人困马乏,在此石上休息,一觉醒来,却因天昏地暗而不知所向。他掏出随身所带罗盘测量,因风大雨急无法施展,一气之下,怒将手中罗盘砸向大石,致使此石北高南低,故名罗盘石。而九龙村的传说更是神秘莫测,唐宋时期此地建有柳溪寺,寺庙东侧云雾山修行求仙的九条龙不甘画地为牢,其中五条龙趁乱外逃,沿途兴风作浪,殃及黎民,二郎神与哪吒奉命追逃。两龙向东南逃窜,一龙被哪吒用乾坤圈围住,落地形成圈龙镇,白龙伏地藏身形成白龙镇;另外两条龙向北逃跑,被二郎神用缚妖绳降服于剑阁鹤鸣山下闻溪河两边,即为卧龙山和对面的青龙山;还有一黑龙向南逃窜,被降伏于义兴黑龙潭;其余四龙则深藏云雾山中。九龙常在柳溪饮水,不知何年柳溪寺更名为龙源寺,绕寺而建的场镇被称为龙源场。我等为一睹奇景,专门寻访,见龙源镇尖岭水库西岸仍有九条岩石平伸如龙嘴,它们遥看天空,呼啸蜀道,这便是“九龙”与“龙源”地名的由来。
在剑州蜀道徒步,我注视平平仄仄一样如音符起落的青石板路,联想蜀道起源于商周时期,至秦朝,便成为统一全国的交通大动脉。进入三国,诸葛亮在此修建飞梁阁道,交通便利。它也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如秦灭巴蜀、姜维守剑门关、邓艾奇袭成都等。蜀道也是一部史书,蕴含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如“火烧栈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典故。李白的“蜀道难”诗篇一峰崛起,将巴山蜀水的文化内涵展现于天下,在吞吐之间,呈现出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核心与高贵气质!
蜀道延续至今已不是一条狭窄的交通要道,而是一条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是蜀人不畏艰险、开拓精神的宝贵象征。时至今日,蜀道的精髓不再是简单的几条路、几棵树,“蜀道的核心是人”。通过蜀道,历史上的统治者得以实现“王业之基”,保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互交流交融,并延续中华民族根脉与枝干几千年!
鹤鸣冲天
乙巳年“五一劳动节”这几天,剑阁气候炎热,达33摄氏度。我们驱车到达天下道教发祥地剑阁鹤鸣山,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鹤鸣山三绝”,攀上剑阁普州箭楼及城墙,对历史一一梳理,更加怀念远去的人文历史!这一天节气正好是立夏,《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初夏的意义是风暖昼长,万物并秀,也是拔节成长,欣欣向荣。此刻气温升高,雷雨增多,万事万物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才能在酷暑来临时,收获饱满的果实,成就自在的阴凉。
剑阁鹤鸣山,在我心里盘桓了几十年,它的仙风道骨,它的闲云野鹤,在画轴上徐徐展开,让观众不忍离去。鹤鸣山系江苏沛县人张陵千里迢迢来到四川蜀地开创五斗米教的发祥地,此山也成为道教胜地中的魁首,被称为“道国仙都”,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在这里,“道”的“仙源在蜀”、“儒”的“儒学源蜀”和“释”的“菩萨在蜀”,三教圆融为一。史界大多认为,道的根柢在仙学,最早的仙学仙道起源于巴蜀。这三种思想从蜀道传向神州大地,又为中华文明融入灿烂奇异的新元素。
鹤鸣山位于剑阁古城之东,山势陡峻,风景秀丽,石级数千,直达山巅。清代建筑的文峰塔矗立其顶,山脊苍松掩映,山间翠柏葱茏。以初唐重建的“重阳亭”为中心,把众多的文物古迹连成一线,历来为“登高览胜”之地。鹤鸣山亦名东山,相传曾有仙鹤栖鸣枝上。道教史书记载:鹤鸣山是张道陵修炼成仙之地,历代来此观光的诗人墨客都喜在此题诗嵌碑、刻石造像、言志抒情。而唐代三绝,就是唐人留下的古代文化佳品,它如三颗宝石在道教源头熠熠生辉。重阳亭始建于唐大中八年(854)九月,由剑州刺史蒋郁监造,因蒋郁借重李商隐的名望,使自己的政绩播美于当时,留名于后世。便邀请在四川梓州(今三台)为官的李商隐为重阳亭作铭文。千余年来,碑为亭护,亭以碑闻。亭虽曾有破坏,而唐碑却保存至今。据重修重阳亭碑记:九月建于东山之上,坐南朝北,为重九登高观景之所,故以“重阳”为名。北宋治平年亭圮碑倾,历经宋、明清、民国初,或修或塌,时有兴替。现存重阳亭系仿唐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8.5平方米,高4.4米,灰色卷脊屋顶。宋刻“古重阳亭”四字在亭后正中岩壁上,字迹精刻镌深,苍劲有力。李商隐所撰的《剑州重阳亭铭》唐碑,现存于重阳亭侧的造像龛内,高1.88米,宽0.85米,小篆书阴刻文,是研究唐代文化的珍贵文物。《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及序文,是中唐诗人元结于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撰写的。名为颂扬肃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乱”开创唐代中兴局面的伟业,实则是隐含讽刺,从侧面揭露唐王朝上层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的内斗,表达了作者痛恨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政治见识。碑文是我国书法史上一流名家颜真卿书写,宋人文潜赞颜真卿书法云:“水部胸中星斗文,大师笔下龙蛇字。”千百年来,这块岩碑被历代文人书法家敬仰。我顶着炎炎夏日入亭细察,见摩崖石刻自左至右竖行阴刻20行,共229字,通体端庄,气势磅礴。碑文前身是大历七年(772)由工匠刻在湖南祁阳浯溪石崖上,又在南宋绍熙年间(1195)由隆庆府(今剑阁县)通判吴旰翻刻于此。至今碑刻完整,颜字扑面而来,文惊四座。凿在重阳亭右侧石崖上的唐代道教造像,是我国最好的道教摩崖造像,《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均将它们列入章目重点介绍。现存的五龛造像,完整者二龛,均为长生保命天尊造像。“天尊”是道教尊贵的天神之称。其中一尊造像高1.8米,戴莲花冠,着纳托,持法器,站莲台,肌肤丰腴,庄重面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雕刻家以简练线条刻就身形衣饰,以精巧刀法雕刻出头手眉眼,体现“寿比南山”、“长生不老”的意境与教义。龛两边各有浅浮雕两组,为文臣、武士、护法神等,不论是手持象笏者、披甲戴盔者、腰束战裙者、足踏妖魔者,都各执剑、叉、索链、宝瓶、法器,怒目瞪眼,咄咄逼人。据石刻题记考察,它是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为世间雕刻后遗存的艺术品。龛台之下,尚可见雄狮、麒麟等祥瑞物。1962年,在鹤鸣山垦荒造林发现的坟墓中,出土有宋代道教祭祀用品铜壶、铜瓶、铜醮斗,宋代龙泉窟精品“莲瓣纹豆青瓷碗”,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剑阁鹤鸣山,真是一座掘之不尽的宝山。
我在鹤鸣山的“三绝”前肃立,长廊外光芒四射,树木苍翠。身边这一堵巨大的岩壁周围,树林与灌木掩映,在裸露的壁间,中国道教的仙风款款吹过,引领世人走向平淡与宽阔。此时,想起一句话:“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后查这句话是鲁迅语录,出自他给友人许寿裳的书信。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道教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与反思。从文化角度看,道教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神话传说等,已经深刻融入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等,在中国文化宝库的中医、建筑、风水等领域都有生动体现。
在研究道教的昼夜里,我注意道教的起始源于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演变进程,它将各种巫术、禁忌、方技术数、鬼神祭祀、民俗信仰、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又融汇道家和神仙家的黄老学说作为理论支柱,杂糅儒家、墨家、阴阳家、五行家、医家、方技家、养生家等诸学派的修炼理论、伦理观念和宗教信仰成份,在劝世度人、长生成仙,进而追求与道合一的目标下,形成神学化、方术化圣灵的宗教体系。
我默念着道教八句名言在长夜前行,它们如八颗星,在缥缈的天空闪烁,驱走寒冷与黑暗,迎来曙色与光芒: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前往成都出差时到过青城山,专程爬山寻访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在这里修炼布道的洞穴。转来转去,见一殿宇建于清末,殿中有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下青苔爬满的石级见一深洞,内置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我走进双手作揖,向天师请安。
剑州花絮
从绵阳出发,沿途经过唐朝驿站魏城,川北名山七曲山……我坐于副驾驶座,心心念念唐明皇李隆基遭遇“安史之乱”、逃亡四川梓潼夜雨闻铃处传闻。不巧,陪伴我等一行的朋友记错了方位,车过演武,才知上亭铺已过,早留在深丘之中。
到正午,一众人饥肠辘辘,活动策划者李学杰安排好在剑阁一家场镇品尝龚牛肉,步入餐厅,桌桌爆满,雅室飘香。坐定,举筷品尝,方知龚牛肉名不虚传,干煸牛肉之鲜辣,回锅牛肉之清香,外配一大碗葱花麻油醋汤,那缕清真牛肉的美味,直泻心田,久久不忘。尤可记述一笔的是,李学杰也好文墨,真诚实在,热情待客,几天行程给我留下质朴印象。他对道教和养生有探究,比如说,他多半时间穿布底鞋,说是接地气;他喜欢在弯弯绕绕的蜀道上徒步,说是接阳气、去秽气;喜欢在大柏树下盘腿打坐,说是受纳天地精气;喜欢在雨后的草坡静立,一洗肠肺,全身通泰。“在物质能量交换中,人去掉静电,吐故纳新,才能精神饱满,延年益寿。”他如是说,我如是信。
是夜,我们在蜀道拦马墙中一处古老院落下榻,院名“任柏居”,四围柏树森森,院井俨然。在横着的长廊,主人摆一张圆桌,端上按我们要求而熬煮的嫩豌豆稀饭,辅以几大盘川北小吃凉粉凉面凉皮,特殊风味上桌,瞬时口舌生津。席间,我们认真听“任柏居”主人任文武讲述他的奋斗历程:“……现在算是想明白了,游客们为什么会来我们任柏居?其实就是来看这条千年古道,来看这几棵1200年的古柏树,而且我相信,未来游客会越来越多,给我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财富。精神上的财富是什么?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走到我这里,看到古道古树和古宅,都忍不住说一句,任文武有本事啊。”他相信,只要古树在,只要古道在,幸福的生活就不会远。在他缓慢而坚定的叙述里,任柏居四面山坡刮大风了,我坐在桌边能看见落叶纷飞、山风怒号……心里却想着,凡是被老天爷折磨过的人,都会有圆满而敞亮的明天。
而在头一天,我们的车开到拦马墙停车场,省内外的车辆已摆得满满当当。司机兼红色收藏家何少鹏开到农家户的院坝停放,何少鹏早年开货车跑长途,经过剑门关、古蜀道是家常便饭,他边开车边回忆当年的艰难险阻,不禁唏嘘不已。一到休闲之时,何少鹏爱逛古玩市场,半辈子挣的钱,都收藏一大堆红色文化藏品了,这些红色印记,对回味一个特殊年代有几许帮助。去年他还捐了些藏品给老家盐亭县的收藏馆,承历史,赓续血脉。这次到拦马墙,他开的是一辆六座电车,需要充电,农户在墙角牵出插座,何少鹏将插头插进去,电源就进入电车,转换成前进动力。我站一旁感叹,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包括偏僻山村,它让天堑变通途,眨眼间,距离已不再是问题!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像插上双翼的神马,在世界的天地间驰骋翱翔!
当天下午太阳炽烈,我等已然疲惫不堪。好客的李学杰引我们到普安镇一处偏僻的海娃子食店吃普安串串,所谓名小吃,不过将各类食材洗净穿串,荤素搭配,各得口味。主人坐于屋边,将一大锅可食用的中药材加偏方入汤,等锅内沸腾卤味四散时,逐一将猪腰花、牛肉片、鱼皮、虾身、五花肉、藕片、青笋片等放进熬天翻地的汤锅,待浸透出肉香蔬味,一一捞出,摆于铁盘,端上桌面,在碰杯声里,尽情享用,岂不美哉!普安串串佳肴之气息长存心中。
月夜,热情的主人力邀我等到达鹤鸣山餐饮场所,干练的女老板是“岳门”徒弟唐唐的大姐,她热情款待,端出花生、瓜子和糖点,并一人面前置放一杯香气扑鼻的花茶,品尝。在天上斜月洒满的清辉下,在山中道气的弥漫里,我与朋友们交流,冥想,品茗……我朦朦胧胧里记得,大文豪苏东坡写过夜游承天寺一文,其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虽鹤鸣山无积水无藻荇,然澄澈月光已洗净千年尘埃,独留世间之纯粹乎!仅此,鹤鸣山就已进入空灵之境。
车子停稳,复返栏马墙,见几位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在向游人分发古蜀道今剑阁的旅游图,图上标示一目了然,游客指点明明白白。联想到剑阁县在人迹罕至的蜀道与古柏边,修建古色古调的茅房,供游人解手用。在山垭处修幺店子,供行人歇脚用。在大山分岔处安排自愿者,给旅行者指路。在烈日炎炎下递上草帽,为男女遮挡阳光……我心里一声叫好,剑阁,你这人性化思路,真是服务到家了!
剑州古城一直是剑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自南北朝置南安郡起,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钟鼓楼是古城中的地标建筑,红梁黑瓦的木质楼阁交相辉映,飞檐翘角,层层而上,气势雄伟。顶部脊兽默默守护着钟鼓楼,似在穿越千年。剑州古城原本拥有六座城门,分别以"青阳"、"德胜"、"化成"、"汉阳"、"迎思"和"鹤鸣"命名,岁月蹉跎,如今仅存南门和西南门。南门作为古城主要入口,门洞上方题匾额"秀分阆苑",两侧石柱上的“野鹿衔花”和“吉祥花纹”浮雕,诉说着古城的绵长韵味。明正德年间,时任剑州知州李璧主持修筑了环绕古城的城墙,这段城墙青石垒砌,中心夯土,厚达3米,高擎5米,依然显示出当年防御工事的磅礴气势。一幢箭楼建在城门之上,热情的主人请我们入坐,一人一盅绿茶,香气消散,浮云远去。这里没有商业化的喧嚣,保持着独特的宁静与从容。站在这里,仿佛置身于古人市井图,可以暂时避开现代社会的喧嚣,在风烟飘荡的箭楼,我等聆听历史的低语,感受时光的魅力。
这次千年古蜀道踏访,奇巧的是我偶遇了几位老友:在鹤鸣山休息一晚,天刚亮,徒弟唐唐敲门,势带急促。夫人开门一看,徒弟兴冲冲的问,师傅,有个道长在外,去认不认识一下?我摆摆手,这些年行走江湖,见多识广,已感倦怠,就不见了。徒弟诺诺。一会儿,徒弟带一男子进门,笑吟吟的男子握我手:“噫,岳老师忘记我了?我是林鸿,成都画家得嘛。”我一惊,哦,这是多年前在雅康高速采风活动中结识的文友,忽然又高兴:“你咋在这里?”林鸿拍掌一笑:“岳老师,我入道教了,现在剑阁鹤鸣山主持道观。”听他如此这般叙说,脑中浮现出当年一路考察雅康高速的轶事来。哦,有这事,而且林鸿的山水画作自有高雅之趣。殊不知人事苍茫,他竟遁入道观,与清修为伴了。更奇妙还在后头,蜀道活动策划人李学杰邀来龙源铺九龙村书记陈冠兵为我讲解,走拢一看,我们早在一个蜀天下朋友群结识,只不过没在现实中见面。陈冠兵热情的讲,岳老师散文写得巴适,早已拜读。我谦逊还礼,感谢他为传承古蜀道文化贡献力量,并摇着手与他同路前行。踩着老石板的古道,他讲了许多蜀道蜀山蜀石蜀柏蜀水神秘莫测的轶事,我等在柏枝漏下的阳光里静静听闻,心中泛起涟漪:时光不老,岁月如歌……经唐唐引荐,在剑州古城一所学校门口,老校长李登禄等我们的到来,他精心撰写的《剑州古城赋》已经印在洁白的墙上。李校长垂垂老矣,进84岁,然而精神矍铄,声音响亮。他站在炽热的阳光下,一字一句的向我解释本赋的内涵。我认真听下去,明白这篇赋文汇集了老人家的心力与智力,他侃侃而谈,我听出李登禄老人对故乡的热爱,对文化的钟情,对岁月的眷恋。
同行者还有我夫人张惠,女画家,生于四川西昌建昌古镇,成长于西藏拉萨和四川自贡,定居四川绵阳。系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绵阳办事处办公室主任,四川省绵阳市丝雨嫘祖书画院副秘书长。在绘画生涯里,张惠擅长用女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审美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善于用细腻而灵动的画笔去描绘人间的仙境与美妙的生活。她笔下的一人一物惟妙惟肖,她笔下的一山一水丰富多彩,她笔下的一花一草轻盈多姿,她笔下的一鸟一禽生动有趣……张惠已创作几百幅优雅优美优品的画作,在报刊发表十余幅,并被省内外藏家与各界人士收藏几百幅画作。这次来古蜀道采风,她高兴的对我说:“老公,走这趟,太值了。”
三天两夜的千年古蜀道考察接近尾声,我应朋友们之邀踏上穿越时空之旅……从蜀道精品线路拦马墙到奇异的龙源古道,从中国道教发祥地剑阁鹤鸣山到紫气东来天师宫,从一派安祥之普安老城到檐角悬日之钟鼓楼,从氤氲热气的盖碗茶到唇齿爆香的龚牛肉。这一路的感动,一路的震憾,一路的风云,一路的回声……激荡在我心田。我只能低声一叹,剑阁,我来了!
想你的风,正从剑阁古蜀道徐徐吹来……
2025年5月4日一7日构思于剑阁古蜀道
5月8日原创于绵阳富临外滩花园
作家简介:岳定海,四川盐亭人,定居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绵阳,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供职绵阳市新闻单位。任中国散文诗学会原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诗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散文创作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四川省嫘祖文学院院长),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顾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老作家书画院院士,《格调》杂志编委,《散文高地》编委,《嫘祖文艺》编委,《船波文艺》编委。
岳定海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30部,代表作系《我的文学史》《天空之镜》《日暮乡关何处是》《大地隐秘史》《岳定海散文卷》《世界空空荡荡》《弥江传》《蜀境》《劳动之歌》《绝版绵阳》《岳定海文学课》《小史记》《人民》《秋风萧瑟》《庚子暮春文稿》《岳定海思想录》《大盆地》《灵魂在高处》《生命激情》《富临外滩花园》等。他先后在《收获》“无界漫游计划”《诗刊》《诗潮》《新诗刊》《青春》《外国文学》《江南》《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文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交通报》《工人日报》《现代散文精选》《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鸭绿江》《海外文摘》《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南文学》《青海湖》美国《世华文艺》《大中华文学》《格调》《天山文学》《拉萨河》《中国乡土文学》《学习强国》《中国知青专刊》等几百家国内外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达数百万言。并执行主编《绵阳散文选》《绵阳大观》等文学选集,荣获“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文学书画大赛冠军”,“中国实力诗人”,“中国通俗文艺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四川散文奖”,“全国首届《格调》杂志美文奖”,“金税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优秀奖”,“盛世南充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大美南部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四川省报纸副刊散文奖”,“四川文促会优秀作家创作奖”,“全国长江文学奖入围奖”“绵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六十余个奖项。作品收入《中国散文年选》《当代散文文本》《中国新诗协会第四届全国实力诗人卷》《四川散文23家》《四川文学作品精选》《四川散文大观》《川鲁散文选》《川冀散文选本》《川黔散文选》《辉煌与梦想》《汉语》《中华诗文创作教材》《胶东散文年选》《文学绵阳》等选本。
岳定海辞条入选《中国作家辞典》和《中国作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