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的溪流》(摘录29)
——喝水的经历
作者:翟 友
主播:阿 莲
喝水,是人们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似乎没有人去专注地在意它,我却不然。在青少年时期,有一些喝水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至今回想起来,喝的那些水,依旧是那样津津有味,那样回味无穷。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家人口多。那时候,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为弥补我家劳力不足,正上初中的我,就经常利用星期天和假期,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帮家里挣点儿工分。
春夏之交,生产队里的农活多,干起来就没完没了。半晌午,到按规定歇会儿的时候,人们已经又累又渴了。往往在这个时候,有人就远远挑来了一担水,这是生产队长早就安排好了的。两桶水放在大家的面前,人们轮流拿起担水人带来的葫芦瓢,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水是用醋精和小苏打勾兑的,与汽水的味道差不多。喝下半瓢水,就打嗝,也随着散发了体内的热。人们解了渴,体力也得到了恢复,干起活来就又劲头十足了。
炎热的三伏天,劳累的父母亲睡了一会儿午觉,我们一家人就坐在院子里泥墙根下的阴凉处,乘凉歇息。这个时候,父亲就到北边菜园子的水井里,摇着辘轳打来一桶拔凉拔凉的水,让我们喝。水喝到肚里,透心的凉,又解渴,又解暑热。在这个时候,母亲往往是一边搧着大蒲扇,一边叼着长烟杆的烟袋锅,瞅着这一家人,微微地笑着。
放暑假期间,正是农村耪完了三遍地,开始歇锄的时候。时令进入三伏天,阴雨连绵,闷热难耐。这时也是生产队组织社员,集中割荆稞压绿肥的时候。割荆稞要到十里外的北山去,按每人割得的荆稞重量计工分。夏天,天长夜短。清晨四点钟前,我就带上母亲起大早给我烙好的发面饼,拿着镰刀,背着笆菈筐,跟随大家出发了。
到了杨柳庄北边的山里,天才大亮。大家在山沟里分散开来,看看哪个山坡上荆稞长得多,就弯着腰,爬上山坡割起来。山坡又高又陡,让人很害怕。但这里荆稞长得又多又密,也使人很兴奋。小半天时间,我就割了满满的一大笆菈筐。坡上还有不少割倒的荆稞,装不下,就在筐上边码了二三尺高,用绳子勒紧,捆结实。我坐在地上,把筐上的麻绳背套,套在两个肩上,拽着眼前的榆树稞子,背着筐,用尽全身力气,站立起来,小心翼翼地下山,向一二里外的山沟走去,那里沟边有生产队来拉荆稞的牛车。
俗话讲,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时,看到山坡又陡又斜,满山坡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和杂草、酸枣稞子,心里就有点儿悬乎发怵。没有路,也要下山啊。我弯腰背着筐,一只脚在前边横着挪动,一只手杵着镰刀柄,费了好大功夫,才一点儿一点儿地挪到了山脚下。这时,我的嗓子干渴得冒烟了。看到一个齐腰高的土坎,我立即把筐放倒在土坎上,急忙趴在哗哗流水的水沟边,一口气把水喝了个够。那个年代,除了冬天,所有的山沟里,都有清凌凌的从不干涸的泉水。山泉水甘甜清冽,我的周身也轻松畅快起来,不由自主地长长呼出了一口气。我背起筐来,慢慢地走到拉荆稞的大车边。称完了荆稞重量,才知道我只割了一百三十多斤。而一同来的人们,却大都比我割得多。我想这也难怪,他们是村里的壮劳力,我却是一个体弱学生。完事了,我们就都坐下来,就着大车拉来的满满一筐大莦瓜,吃起饭来。我刚才喝了一肚子水,又一口莦瓜一口饼地吃了个饱,把浑身的疲惫赶了个净光。直到这时,我才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做“饥渴难耐”和“狼吞虎咽”了。
最刻骨铭心的喝水的经历,是在杨柳庄上学时一个秋假里的事情。那时的农村学校,在麦收和秋收时节,都要放假,支援农业生产。一天,学校通知学生返校,组织大家去北山拾柴,以备冬天教室里生火取暖用。我和五六个同学在一起活动,到下午一两点钟,就每人背着满满的一筐山柴,开始往学校返。
上山干活半天多了,我们既没吃也没喝,这时就觉得嗓子冒烟,肚子饿得乱叫。浑身没有一点儿力气了,沿着山坡往下走一段,就要歇一会儿。每个人嗓子都是火烧火燎的,浑身没有一点儿劲。这时,一个同学忽然看到一旁的大石头坎下,有一个小小的水坑,水坑里有很少一点儿水。水是浑黄色的,我们几个不管不顾,趴下去每人就喝了两口。我是最后一个喝到水的,刚趴在水边,我就猛然看见,很少的一点水里,静静地卧着一撮羊粪蛋。羊粪蛋分解的黄绿色粉末,正在水里弥散开来。看到这些,我的嗓子好像往外拱了一下。顾不得这些了,我已经渴到极点了,嘴唇一挨到水,立即猛喝了两口,黄乎乎的水,温吞吞的。水的滋味还没来得及舌面上停留,就已经到肚子里,身上开始来了精神。从那时起,我才真正知道了人必须喝水的意义。
如今,很多人都讲究喝羊汤。五十多年前的那一次,我却喝了一顿羊粪汤,这也是创了一个吉尼斯记录吧!
作者:翟 友,微信名:闲云野鹤。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退休。曾任昌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山海关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秦皇岛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主播:冯淑莲,网名:阿莲,秦皇岛企业在职党务工作者。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会员,秦皇岛朗诵艺术团成员,“京津冀头条”编辑部“秦皇岛头条”主播。热爱朗诵, 愿将余生奉献给有声语言艺术,更多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