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共长天
——《敢将风雨铸豪情》读后感
文瑞
五月,是花木最盛的月份,也是翰墨飘香的时节。去年,也是五月,我的《人文赣县》一书还未付梓时,裕平便与我交流过出书之事。前天上午他与我视频电话,笑眯眯地告诉我:《敢将风雨铸豪情》一书出来了。我脱口而出:你早该出书了!谈笑间,往事浮现,情愫丛生,不由得又添了句:把书寄来,我写一点读后感。
一、我与裕平二三事
我和裕平有两个亲近之处,一是我是他弟弟黄裕田的班主任,二是八十年代我和他在赣县中学共事过两三年,他教语文,我教化学。有一天,课外活动时,一大群年轻人围在一起,一个老师正在展示着一帖很漂亮的楷体钢笔字。我凑前一看,大为惊叹。这字工整如斯,力道亦恰到好处,字迹清晰而不失圆润,笔画挺拔而不显生硬。众人见了,莫不啧啧称奇,以为神技。一打听,才知是裕平的作品。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面对书法,而且是来自身边的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这么好的书法功力!我惊叹之余,当时心中蓦然闪过一念:此人前程不可限量。果不其然,之后的裕平从硬笔起步,渐渐地发展到对整个书法造诣的全面提升,乃至成为当下赣州乃至江西、全国的书法名家。
有意思的是,尽管当时他在教学上颇有成就,还很快担任了年级组长、学校团委书记,随后又调往母校贛南师院专职教授书法,又在我市首次国家公务员招考时进入公安队伍,并由一名普通民警逐渐成长为一名处级领导……但时过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对裕平记忆最深刻的,却还是当年众人为他书法作品喝彩的那幕场景。彼时,写字是当老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上课时漂亮的板书是最能赢得学生好感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少男少女们为裕平的书写而迷醉过。打磨文字好多年,对写作与书写有了深切体会后,我才明白——其实,笔尖在纸上行走,抑或粉笔在黑板上吱溜地滑过,留下的是字,却也是写字之人的魂灵。
显然,裕平是一个性灵飘逸而灵魂干净的人。他鼻梁上架着的那幅眼镜总是透射出—份从容与睿智,得体的警服一上身,更是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不过,我印象中的裕平始终是他年轻时模样,英俊、平和,才情横溢,乐于助人,善于结缘。2007年初,我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出于对中国作家协会的敬畏,也缘由当年县中同事时对他钢笔字之美好记忆,我写好申请表草稿后,特意找到裕平,请他替我重新抄录一份。裕平毫不推辞,欣然命笔。当看到申报表上那一行行隽秀的汉字时,我自信:有裕平的加持,我的愿望肯定能实现。果然,一切如愿。裕平的这份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
2024年5月,我的《人文赣县》一书即将付梓,我特地请裕平兄题写书名。当时我的初衷是,这本写赣县人文的书,应该尽可能是赣县人参与,比如校对、编审、照片、书名等等,所以请裕平来题书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是书法圈中我认识的最能代表赣县的人物。有幸的是,裕平不但题写了书名,还亲自参加了10月底在赣县客家文化城举办的我的新书首发式,并且热情为之撰写了文评。裕平的这份兄弟情谊令我很有些感动。他则笑着说这叫英雄相惜,呵呵。令我和我的学生叶林均感意外的是,裕平的文评写得十分精妙,一如他的书法,流畅、隽永,让我感叹他不愧是中文系科班出身的高材生。那一回,我忽然理解他为什么取笔名为文骥,文骥、文骥,文人中之千里马也!那一回,我还想起诗词书文睨视天下的千年英雄苏东坡,裕平不也是集诗词书文于一身吗?!见贤思齐。难怪他的楷书取法褚遂良之后,又转攻苏轼,且手书或临摹苏轼的大量墨迹。是爱物及乌,更是高山仰止。敬仰一个人物,便是其诗其词其书其文都追随不止,这是何等的虔诚呵。
二、我读此书二三感
且将目光收回到裕平通过顺丰快递送来的《敢将风雨铸豪情》新书上来。因为书到手只有短短两三天,只能是有选择地粗阅了一回,因此也只能是谈些初浅的理解。
其一,结构精巧,蕴涵匠心独具。全书四个部分,作者把三十年的诗词书文,分门别类,逐一安放,可谓用心良苦。其间点缀师友的篆刻或绘画,以及各部分标题下自白式的点睛之语,用以连接和呼应全书的各个章节。如此,既活泼了文本内容,又丰富了表现形式,可谓一大特色。
第一部分《闲暇走笔》,是作者写的散文随笔。裕平主业是书法,却也钟情于文学。书中呈现的24篇散文随笔,篇幅不长,却浓缩了裕平四十年来辗转乡村、县城、中心城区及其教师、宣传、公安等诸多岗位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慨,更凝聚了其真挚感人的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令人从文学的语境中窥探到一个书法家纯粹而美好的情感世界。
第二部分《砚边絮语》,作者写的是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对书法教学的体会。这11篇文章可谓是裕平在赣南师范学院从事书法教学与创作的宝贵心得,有着很高的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其中《书法学习四要》之勤奋、师古、妙悟、博识的观点,与他自己成长、成功之路同出一辙,可谓是现身说法式的经验呈现。
第三部分《凝思拟古》,奉献的是裕平近些年来学习、创作的20则诗、词、楹联作品。用裕平自己的话来说:“从事书法创作,只会抄古人的诗词文赋,总感觉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书文相通,他的这种创作体验与散文写作类似。一个成熟的作家一定是有自己的独特思想、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的,你云我云,堆砌名人格言,模仿他人作品,终究还是难成大家。书法家亦然。真正的书家同时是博识之人,否则便是“字匠”了。
第四部分《笔花墨叶》,展现的则是裕平自选的最具代表性的24件书法作品。其中有大楷书、小楷,也有行书、隶书;有自题自书,也有临摹名帖。内容一概高雅、大气,彰显激励、正向意义,富有豪迈、雄阔意象,且编排得当、布置有序,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感。
其二,文人雅集,彰显人文情怀。正如作者自诩:“这是一本融诗书文于一体的集子。”此书可谓是一次以作者个人作品为主体、兼有友人辅助参与的文本样式的文人雅集。假如说晋代兰亭雅集、宋代西园雅集是现实版的文人聚会与艺术呈现,那么,裕平的这个集子则是以文本的形式召集了一次文人聚会,荟萃了众多艺术作品。
七位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加持了裕平的《敢将风雨铸豪情》。他们或作序、题字,或绘画、篆刻,使得这本书因此呈现出令人惊艳之状。这些享誉一方的艺术家们,因为对裕平人品及作品的认同或敬重,以这种雅致且精致的友情方式参与了进来。他们将目光聚敛到这本纯属个人却注定触动人心的图书,将饱含深情的笔墨泼洒其中,成就了一次聚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卷的别开生面的“书上雅集”。
诚然,裕平组织的这次书上雅集之规模自然不可与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或苏轼的西园雅集相媲美,但其情状则完全相似。不妨念叨一回他们的名字吧!——书名题写者吴本清,序文作者张伟、钟兴旺,篆刻家马俊仁、刘自坤、陈湖南,画家张有财。
我欣赏这种文人相亲的场景,由此也联想到当下文坛,多有怪相,同行们既不随便批评作品,也不轻易点赞作者,文人间普遍缺少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亲近、互动与鼓励,即使是某位同僚出了新书或作品上了大刊这样的大事,也多是漠然置之,你不赞我,我不评你,长此以往便是连彼此的文章也不去打开阅读。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剩下的只是利益交往,这不能不是当下文坛及文人的悲哀。古代文人雅集的情状恐难于再现,即使偶有雅聚,情境可以制造的很雅致,可又有几多人可以敞开心扉,真正地雅致深处呢?是故,裕平的这次文本式雅集,尽管似是纸上之情,但蕴藏其中的浓浓的师友情、书友情、文友情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令人钦羡的。
其三,向上向善,传达浩然正气。《敢将风雨铸豪情》兼有诗词书文几方面内容。我是写散文的,仅就散文随笔部分内容的《闲暇走笔》,谈一点读后感,至于书法便让书家去议,诗词也留给诗人、词人去论。
一直以来,散文被认为是真善美的文学类别,当下又赋予其现场感、原浆性、碎片化与思想力等新概念。我个人坚守散文的真善美秉性。读过裕平的散文,发现他与我是持同一理念的践行者,如此我便可放心作评了。
《闲暇走笔》整体充溢着向上、向善的文学倾向。通篇读完,我忽然有一个感觉——裕平会不会是苏粉、阳明崇拜者呢?他个人主张“见贤思齐”,他的书斋名也叫“思齐斋”。向谁靠齐?我以为,一千来最影响文化人的人莫过于苏东坡、王阳明了。否则,裕平的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味道怎么总是有苏子那股始终予人向上的豪情、阳明先生那份时时念念不止的善心?
2015年以来,我花了相当时间去研究苏轼与王阳明,并先后写了《吾心光明:王阳明与南赣》《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赣州》等几部地方文化专著。我自诩为苏粉、阳明粉。我崇尚东坡先生,向往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我崇拜阳明先生,仰望他“致良知”“念念是善”的生命高度。尽管我们永远抵达不了他们圣人般的境界,但仍当不断勉励自己,我们至少可以向他们靠近呀。
裕平的文字让我看到一个正在向苏子、阳明子不断靠近且靠的更近的身躯。这种生命姿态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行状,充满豪情,尽显善良,真诚而顽强,朴素而伟岸。一时间,裕平及其他笔下的父亲、母亲、妻子,在我的眼里一并幻化成一座群雕,浑体散发着中国人最朴实的人性光华。我敬重这样的父亲,杆秤传家,传的是诚信,传的是做人之本;我敬重这样的母亲,没读一天书,说出来的话却句句是人生道理;我敬重这样的妻子,那句“托你们二老的福”,岂止是恭维话,分明是关于孝道的最好的民间诠释;我敬重这样的裕平,自觉自律,从学生时便见贤思齐,发奋努力,砥砺前行,向上不止……
功名利禄皆尘土,清风明月共长天。世事纷繁,万般选择,淡泊物质追求,方可精神富庶。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并享有生活的给予。客观地说,书法或文学予以了裕平诸多的人生收获与生命喜悦,但我想应该是冥冥命运中那种向上、向善的美好力量在牵引他从此岸抵达彼岸,并一路采撷岁月的芬芳。假如说“敢将风雨铸豪情”是裕平对走过的路的深情回望,那么我乐想,裕平未来的日子当是“清风明月共长天”了!
清风长送,明月照人。愿裕平的艺术与人生之路更加通畅,祝《敢将风雨铸豪情》首发式圆满成功!
2025.5.7-8日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