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13》「飘舞的剑」(7916辑)

晨间寄语
给自己找点茬?这话的由头,是现代人喜欢折腾。节日里想去哪里、想吃点啥?然后就使劲儿地招呼,随之而来又是称体重、减肥、吃药,等等。有理由支撑的是,趁能吃能喝能招呼自己,现在不整,更待何时?
我自己的体会,不太敢看《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看到了,就会学着尝试去做,虽然把握不好,但是那上面教的,靠谱,吃起来,香。有口福的人,在节日里,多三少二总会来些卤、炸、烩、炒、炖,七拼八凑,摆上桌来,慢慢细品,这样的人家,少不了出个把两个胖人。
好多年前,我们当兵坐上闷罐火车,直接就拉到四川的眉山。接兵干部是四川人,连长排长是四川人,司务长是四川人,大锅菜里的调料调味,一定少不了花椒。和四川人打交道多了,学会了买花椒、用花椒、吃花椒,吃得呼哧呼哧、一口啥子啥子…。用一位战友的话说:吃得嘴皮子发跳了,那就到味了,也就成了憨批瓜娃子了[呲牙]。
重庆划为直辖市后,重庆火锅成了一方口味的代名词。重庆火锅遍布全国大中小城镇。节日里的火锅也叫“热盆景”,吃得热火朝天。节日后的收敛,其中就有少食、少油、少肉、多锻炼。春节过后,我好不容易减了一公斤,这几天又长回去了,这就是折腾的结果——白求恩的弟弟——白求减。
减肥是有道理的。至少,走路要轻松些。《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另有意赅,从另一个侧面,形容咱们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物资匮乏时把粗料细作,变木讷为有品味;物欲横流时,把烹饪做到极致。舌尖,是人品尝万物的先锋,还是排斥异物的屏障。舌尖能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传承美味中国的世袭。外国人到中国来为什么要学着使用筷子?所有物事都是人的大脑导演出来的,而筷子,则是所有让舌尖集中发挥作用的道具。那双筷子能够夹住让你嘴皮发跳的花椒粉末,欧美的刀叉能吗?筷子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一盘一碗美味佳肴,你可以指哪打哪,只想夹住自己的意向所指,而刀叉,有这个功能吗?中国人的碗筷八仙桌有那么多的文化内涵,让中国人在不经意间练就了一双灵活巧动的手,做出万千中国人的“能”与外国人的“不能”…。
清早起来议论吃食百活,假日过后理该为下一个节日劳作。有的放矢是中国人的智慧,为节日前行,前行了,迎来下一个节日。节日伴人翩翩起舞,花舞人间,人的生活才有情趣、有滋有味[OK][爱心][蛋糕][玫瑰][太阳][握手][抱拳][合十]!
新的一天,早安!
202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