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荣
一、《碎瓷上的冲锋》
——致邓世昌未锈蚀的怀表
你从南洋带回的怀表停在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
秒针是折断的桅杆,刺穿
吉野舰烟囱喷吐的狞笑。
黄海的盐粒在玻璃展柜里结晶,
每一颗都裹着《鹧鸪天》的残句——
那是沈云裳绣帕上未寄的平仄,
随致远舰龙骨沉入深渊时,
浪花正将“撞沉它!”的呐喊
锻成十七块带硫磺味的铁屑。
此刻我抚摸浮雕的裂纹,
触到水兵用牙齿咬住的龙旗:
血沫里浮起少年测绘槟榔屿的星图,
而锈蚀的舵轮仍在海底画圆,
像一句永不闭合的遗言。
二、《陶罐里的年轮》
——致旅顺口永不结痂的弹孔
月光渗入万人坑的裂缝,
陶片用裂痕复述:母亲
如何把婴孩的啼哭塞进井底,
井绳勒进掌纹,勒出
三十圈带盐的年轮。
当林永升攥着半截铅笔,
在经远舰燃烧的甲板上刻下“不降”,
铁屑熔入掌纹的温度,
化作二十世纪考古灯下的铆钉——
它们正缝合辽宁舰斩浪的伤口,
将“此日漫挥天下泪”的墨迹
焊进新时代的龙骨。
三、《潮汐的复调》
——致老铁山分界线的独白
雾切开海水:东侧是1894年未冷却的深蓝,
西侧漂浮着辽宁舰的新焊痕。
定远舰的残锚在海底发芽,
托起珊瑚礁复述丁汝昌的雁翎阵——
那位陆军出身的提督,
把望远镜悬成永不坠落的桅灯,
校准新时代舰队的经纬。
退潮时,沙滩上有人用贝壳拼出罗盘,
测风者说这是时间的脐带:
“多难兴邦的血痂,正在钙化成礁”。
四、《蒲公英与引信》
——致所有未被签收的黎明
纪念馆的台阶长出蒲公英,
孩子们把纸船放进水池,
墨迹未干的“超勇”“扬威”,
正驶向深蓝课本里的坐标。
警报声模拟雷暴,而云隙间
白鸽衔着哑火的引信,
将它种进裂开的炮管——
来年,铁锈会开出无果的樱花,
每片花瓣都印着水兵的掌纹,
像沈云裳绣针里漏下的星光。
作者简介:
邓荣,女,中学教师。番茄小说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网会员,特约编审,专栏作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写作感言:笔剑梦马是作家眼中的生活盛宴,是一场心灵的狂欢之旅。我是拿笔当剑,以梦为马的签约小说作家,以墨为舟,遨游文字海洋。诗词歌赋,皆是我的情感密码,解锁生活的万千色彩。那些稍纵即逝的激情火花,心灵的暖阳,感动的泪滴,亦或欢笑与愁绪的交织,都逃不过我的笔尖,每一个字符都跳跃着生动与幽默的生命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