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野涧(陕西)
少年已成翁,
脾性渐不同。
曾怀凌云志,
今叹运未逢。
时光如空舟,
漂荡岁月中。
不问春与秋,
随波任西东。
四十载风雨,
船头月朦胧。
幸有旧时笑,
日落手未松。
落叶写寒信,
风过一场空。
浮生多少梦,
醒后了无踪。
醉半碗残酒,
借一时春风。
空舟载流年,
何处是归程?
文/陈野涧(陕西)
她解开围裙上的结
在厨房里摊开一片晚霞
橘红的 橘黄的
面条汤里浮动的
是大平山最骄傲的野性
我在北国的窗台太小
盛不下整座山的记忆
只好把采来的秋阳
夹进泛黄的笔记本
金针淡了 萱草正浓
南天飘来的云絮
突然就变成了
母亲挽袖时
掉落的棉线
在风里一扯
就牵出整片
忘忧的山坡
那些舒展的瓣
多像她年轻时
没来得及绽放的
愿望 现在
都成了我笔下
越写越深的
春晖
浣溪沙·思亲
文/陈野涧(陕西)
冷灶尘封记忆新,
荒阶履印已蒙尘。
秋风敲打旧窗门。
梦里频呼儿食饭,
醒时独对月黄昏。
空庭老树刻年轮。
忆秦娥·故乡梦
文/陈野涧(陕西)
西风咽,残垣断壁当年月。
当年月,照人离别,照人悲切。
灶台犹记羹汤热,
而今唯有蛛丝结。
蛛丝结,锁住思念,锁住呜咽。
《忆秦娥·故乡梦》通过西风、残垣、旧月等核心意象群,构建了时空交错的思乡意境。以下从意象特征与情感表达展开具体分析:
一、核心意象的象征内涵
"西风咽"
以拟声词"咽"形容秋风,将自然现象人格化,既暗示节令的萧瑟(对应"清秋节"的传统意象),又赋予风声以呜咽的悲鸣感。这种听觉意象与李白"箫声咽"的起笔异曲同工,奠定全词苍凉基调。
"残垣断壁"
破碎的建筑意象象征故乡的衰败与"汉家陵阙"的荒凉形成今昔对照。通过物理空间的坍塌,隐喻记忆中的家园已不可复原,强化"回不去的故乡"这一主题。
"当年月"
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具有双重性:既是当年离别的见证者("照人别"),又是此刻思乡的投射对象。其永恒属性反衬人世变迁,与"秦月"的时空凝固感一脉相承。
二、生活意象的情感深化
"灶台羹汤"
以厨房的温热记忆对比现实"蛛丝结"的荒废,通过触觉(热/冷)、视觉(烟火气/蛛网)的极端反差,具象化乡愁的撕裂感。这种日常化意象比"灞陵柳色"更易引发共情。
"蛛丝结"
蛛网的缠绕特性被赋予动词"锁",将无形思念转化为可视的束缚状态。与李白词中"音尘绝"的断绝感不同,此处强调思念的挥之不去。
三、意象组合的艺术效果
蒙太奇式拼贴
上阕"西风-残垣-月"构成荒原式宏观场景,下阕"灶台-蛛网"聚焦家庭微观细节,通过镜头切换实现历史沧桑与个人记忆的交织。
色彩情绪暗示
全词隐含灰白(残垣)、暗红(残阳)、昏黄(旧月)的冷色调谱系,与"羹汤热"的暖色记忆形成心理反差,强化失落感。这种手法在毛泽东"残阳如血"中也有延续。
该词创新之处在于将古典诗词常见的怀古意象(如秦楼月、汉陵)下沉到平民视角,用"灶台""蛛网"等生活化元素重构乡愁表达,体现了当代词作对传统意象体系的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