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万是近年来秦腔界备受瞩目的优秀演员和杰出的戏班领军人物,他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现代传播方式,让传统戏曲艺术焕发了新的活力。安万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励志和奋斗的缩影,更是传统艺术在当代创新的典范。
结束了陇南礼县祁山景区演出的当晚,卸台、拆大屏、装车……忙完这一切,已是深夜,全院人员冒着大雨,带着满身疲惫,连夜赶往会宁县老君坡镇窎岔村,只为下一场能够如期演出。漆黑的夜晚,困倦的身躯,长途跋涉的艰辛,直到次日凌晨3时许,安家军才赶到目的地,被分散安排到农户家中住下,第二天又要装台、装大屏,晚上还得唱大戏。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顽强的意志,没有对戏曲文化的深情厚爱,没有安万秦腔艺术剧院强大的凝聚力,这一切都是很难做得到的。
故土情深,乡音至亲。会宁县老君坡镇窎岔村是安万的老家。48年前,安万就出生在这块风水宝地。今年82岁的安万舅爷,是给安万教戏的启蒙老师,是他,在安万九岁时第一个把安万送到家乡的戏台上唱社戏,安万对他老人家深怀感恩!到了13岁时,安万怕家里人不同意,私自离家外出随团学戏。那时候,外出拜师学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戏本,全靠老师口传心授,他给老师洗一次脚,老师只给他教一句台词,洗了7年脚,才学会了《斩韩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今天,他终于把心爱的秦腔唱火了全网。
是家乡的小戏台,让安万找到了风雨人生路,也让他找回了自信,安万对家乡的戏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报答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今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安万衣锦还乡,他带领自己的团队为家乡义演4天5夜9本大戏,又为家乡建设捐款,总费用超过100万元。安万情牵桑梓,心系故土,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家乡的每一个人,乡亲们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把安家军迎进了这偏远宁静的山村,小小村子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到处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安保、商家、自媒体纷至沓来,地处山沟里的小村落顿时热闹非凡,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乡亲们激动的心情好似翻腾的大浪,久久不能平静。戏场内外挤满了乡里乡亲,就连90多岁的老人也从数里外赶来看安万大戏,老人高兴地逢人便说: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来没看过这么红火的大戏!安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饮水思源,回报桑梓”的可贵精神,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万剧院之所以能有今天,源于有安万这样一位优秀的领军人物;而安万这两年之所以能心无旁骛,一心扑在事业上,则因为他的背后有坚强的后盾。用安万自己的话说:“我20岁成立第一个剧团的时候,我妹妹就跟着我忙剧团的事,现在,又在我家里照顾我妈妈,我敢说,我妹妹这个人就是中国好女人,会打算,会计划,针线活好,饭做得好,又干净,又明事理,他从小就是个操心的命,家里所有的家务事都是他一个人的,有妹妹在家里我放心。有慈祥的母亲,有懂事的妹妹,有听话的儿子,有贤惠的老婆,我可以放手干我的事业。”为支持鼓励哥哥全心全意干好工作,帮他解除一切后顾之忧,他妹妹说:“剧院里的事,我给你帮不上忙,家里的事你完全可以放心,我绝不会给你添乱,该干的,我都会干得妥妥帖帖,你就放心在外边关照剧院里边的一切,希望你越做越好!”朴实无华的语言,贴心关照的兄妹情深,令人感动,令人钦佩,令人羡慕!
心系家乡,不忘本根,知恩图报。安万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到生他养他的地方,为看着他成长的父老乡亲唱几天大戏,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他不但带来了一百几十人的戏剧大军,还先后邀请到了窦凤琴、张王博、李峰、李斌鸿等4名秦腔名家为家乡助兴演出,其声势之大,阵容之强,令人咋舌!
5月4日安万剧院在安万的家乡正式开唱,当天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喜雨从天而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一年最大的期盼,更何况今年以来一直大旱,乡亲们盼雨盼得望眼欲穿!这场降雨对于缓解旱情,抗旱保苗是多么的急需!久旱逢甘霖,乐煞了当地的父老乡亲。网上网下的人们纷纷调侃说:是安万精神、是安万知恩图报的善举感动了上苍,为他的家乡送来了立夏前一天的这场及时雨。
写到这里,笔者想引用几句秦腔台词结束本文:天有道,多降些细雨甘霖;地有道,多生些五谷苗根;国有道,多出些忠臣良将;家有道,多生些孝子贤孙。
2025年5月8日于白银
作者简介
王世北 字北辰,甘肃靖远人,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理事,靖远县第四届作协名誉主席。爱好戏曲、旅游和摄影,热心写作,笔耕不辍,不时有诗文见诸报刊。作品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上海滩诗叶》(获基尼斯世界之最)《古韵今吟》(清华、北大、国家图书馆收藏)《烛光》《当代百家经典诗歌选(三卷)》《古韵新风——诗词鉴赏》《世纪文坛群英谱》等10余部图书分别收录。著有《星光集》《岁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