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对面公路上汽车“嘟一嘟一嘟”的喇叭声催得急人,我们兄弟妯娌数人提着大包小包的特产只顾赶车,头发花白的母亲用围裙兜着鼓鼓囊囊的一包,上气不接下气地赶来了,说是忘了孙子们最喜欢吃的东西,一定要我们带上,原来是几个灰扑扑的,还冒着热气的,皮焦内黄的烧红薯。
车慢慢开动了,母亲望着远去的汽车拍打她沾灰的围裙,扯起围裙的一角拭擦着眼睛。我的心剧烈地颤动了一下,街道、村庄、田野迎面而来,又匆匆向后隐去,泪水遮住了我的眼帘,母亲系在腰上的那块青蓝色的、缀满补丁的围裙一直在我眼前晃动着。
母亲的围裙太熟悉了:那是母亲用她亲手织的家织布做成的,湘西人叫围腰儿。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母亲一天到晚,一年四季总系上这个围裙,忙完家务干农活,干完农活忙家务。
母亲很会养鸡,鸡下的蛋,除了祖母和父亲生日煮几个吃外,其余全用围裙兜到集上卖了,买回我们要的作业本、铅笔、字典等学习用品。那时母亲从集镇上回来我们就高兴,因为围裙里不仅有我们想要的东西,母亲有时还用余下的钱买回粑粑和糖果,用来鼓励我们刻苦学习。
秋冬夜晚,母亲总在膝盖上铺开围裙,在油灯下缝补破得不能再补的衣衫。敞开围裙既能兜住针线、布头,又能使衣服保洁和避免膝头受凉受损。特别是补鞋子时,手心有汗,年岁大、手臂乏力的母亲用针钻不穿本不厚实的鞋底,就把出汗的手在围裙上措一把,然后运气,提劲,一鼓作气钻穿鞋底,补好鞋子。
有时候,母亲边摩要衣服的破烂处边唠叨:“昨天只断几根纱,今天就烂成这么大个洞了。唉,小眼不补,大眼一尺五。”略略懂事的我,从母亲的唠叨中意会了做人的道理: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及时修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夏夜,我们一家人在庭院里乘凉,母亲就坐在子女身后,用她的围裙给我们不停地扇风驱蚊,给我们讲她从外祖母那里听来的古老的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精忠报国;包公刚直不阿等。闲聊时她特别要求我们对人有礼貌,走路不要踩庄稼。
她扇一下,讲一句,极有节奏的。一字不识的母亲给我们讲的那些故事,听起来如同家乡小河的流水一样悦耳动听。母亲的故事,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我也能为父母分担家务的时候,知道母亲的围裙就像学生的笔一样少不得。在暑气逼人的玉米地里锄草时,系上它可以随手扯来擦汗;上山打柴时,把围裙披在肩上既减少背篓对肩上皮肉的磨擦,又能顺手擦汗,一物二用。
初中阶段的寒暑假,我经常和母亲一起上山打柴。每次打柴回家时,母亲总是把她的围裙披在我的肩上。有时看我一捆捆的背得太重时,母亲又心疼地说:“少背点,莫把身体压坏了。勤快人走成槽,懒人子压成痨。”
有一次打柴不小心,我的手被砍了一刀,母亲急忙扯来止血草嚼烂敷在伤口上,然后毫不犹豫地用牙一咬从围裙上撕下一块布条给我包扎伤口,再把围裙折成几层铺在地上让我坐在上面好好休息。母亲时不时地问我疼不疼?那语调充满了爱意和歉意:“娘不再安排你做这做那,好好歇几天,看看书,伤好以后再干活”。
时光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我们姊妹五人都已成家并且各有一份不错的事业,只有父母生日和过节的时候才团聚。这时为我们操劳了大半辈子的母亲,为一饱儿女的口福,又围着围裙,煎、煮、炸、烹,跳舞般的忙得不亦乐乎。儿女们想给她做帮手又跟不上节奏,或者因掌握不了火候,被母亲拒绝。掌勺之际的母亲告诉我们炒菜的学问:同样一门菜,盐先放后放味道不一样,有的菜烧猛火只要在锅里翻几下即可,有的菜则需要文火且加盖焖几分钟才行……
母亲告诉我们炒菜有火候,做什么事都有火候。当一家人享用那一桌香喷喷的美味时,母亲又去喂猪。我们都劝她一起吃,她总是说:“杀猪宰羊,厨子先尝。”实际是母亲要把好吃的东西让我们先吃。当我们吃得打饱嗝,嘴巴一抹各奔东西时,母亲又把围裙往腰上一围,收拾杯盘狼藉的餐桌,整理厨具去了。末了才一个人坐灶门前吃我们吃剩的饭菜。
人老心慈、年逾古稀的母亲常把自家产的花生、板栗、糯米粑粑给生活困难的邻居们用围裙包着给人送去,还把儿女们孝敬她的苹果、香蕉等农村稀罕物品一兜一兜地送给那些一年四季难得吃上几次的老人小孩。特别是那个丈夫已死,被母亲称做家门的从贵州来的婶娘,她的孙子见大家吃东西就流口水,母亲常常在我们把东西带回家的第二天就悄悄送去了一半。
我怎么也忘不了上大学的那年。头天晚上在火坑边母亲与我唠叨了大半夜,意思是老大考上大学,为弟妹带了好头,她高兴,但又不放心我一个人远去求学。第二天赶车时,吃的穿的给我装了几大包,车子开动时,母亲从她的围裙里拿出几个茶叶蛋和鸡蛋糕。我说什么也不要,她硬是塞到我手里,哽咽着说:“一路小心,到了那边来信。”然后扯起围裙蒙住了即将流泪的眼睛。
毕业后我分配到家乡中学任教,在家吃饭,母亲哪怕农活再忙,也天天按时给我做早饭。一天早上,母亲因故没有及时把饭弄熟,见我回来了很有愧色。为了不影响教学,说声:“我走了。”就返校了。哪知当我第一节课上完,竟然看到母亲用围裙给我提来了一大钵冒着诱人的香味的饭菜送到教室门口,她的嘴唇青乌,一缕白发那么显眼的在西北风中抖动。我怨母亲为何不敲门?她说是怕影响我的教学。那天,不知母亲在那寒冷的早上等了多久,只知后来母亲因此咳嗽感冒,病了好几天。
光阴载着艰辛,欢乐和思念流水般地过去了。母亲70大寿那天,很多人来帮忙。可母亲仍然围上围裙,在灶前灶后、屋里屋外忙来忙去。当我们都从各自的单位回到母亲身边时,她才被孙子们缠着去讲她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
母亲那看似普通的围裙里,兜藏着她许许多多生活的哲理和希冀,用围裙给我们构筑一方温馨和绵绵不尽的爱的港湾。
作者简介:钟懿,上世纪60年代出生,白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毛泽东文学院11期学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大多在《湖南日报》《人民公安报》《湖南作家》《张家界日报》等报刊发表,著有散文集《母爱无疆》《剑胆琴心》《警察的赞美诗》。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偶尔获奖。曾在桑植县公安局政治办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树警威,铸警魂,传递正能量。自信“是桑植县作家队伍中的男高音,是自行车运动里的爬坡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