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岁月深处的从容:老年生活的克制之美
文/王立春
暮色浸染窗棂时,总想起巷口老槐树的年轮。那些深深浅浅的纹路里,藏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人到老年,恰似行至长河中游,少了惊涛拍岸的激荡,却更懂得在生命的河道里把握航向。聪明的长者,总在生活的褶皱里,用克制织就从容的锦缎。
老邻居陈阿婆的故事,像一枚温润的琥珀。早年丧夫独自拉扯三个孩子的她,把节俭刻进了骨髓。褪色的蓝布衫补了又补,发霉的红薯削去黑斑继续吃,寒冬舍不得开电热毯,总说"年轻时更苦都熬过来了"。直到去年冬天,她因食用变质食物住进医院,孩子们守在病床前又急又气。出院后,在晚辈的劝说下,她终于换掉了摇晃的藤椅,添置了厚实的羽绒被。如今常能看见她坐在新沙发上,就着午后的暖阳翻看相册,嘴角漾起的笑意,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舒展。真正的节俭,从不是对生活的苛待,而是在精打细算中,给生命留出呼吸的缝隙。
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总能见到王伯悠然打太极的身影。这个曾经火爆脾气的退休教师,如今说话慢条斯理,眼神温润如玉。他常和我们分享转变的契机:退休后因看不惯小区绿化规划,与物业争执时突发心绞痛。住院期间,他开始研读《道德经》,渐渐明白"上善若水"的深意。现在遇到烦心事,他会先泡一壶茶,待心绪平静再沟通。他的书房挂着"制怒"二字,墨迹苍劲有力。克制脾气不是压抑情绪,而是把生命的能量,转化成滋养身心的清泉。
表妹的婆婆李阿姨,用另一种智慧诠释着克制的艺术。儿子儿媳结婚后,她主动从主卧搬到小房间,把装修决定权完全交给年轻人。当小两口因育儿观念争执时,她从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是默默准备好温热的羹汤。她的手机里存着老年大学的课程表,国画班、合唱团排得满满当当。周末孩子们回家,她不再像从前那样忙前忙后,而是笑着说:"你们年轻人聊,我去练我的花鸟画。"这种得体的退出,反而让亲情如陈年佳酿,愈久弥香。
街角的梧桐又添了新叶,养老院里的张爷爷却活得自在洒脱。早年守着"养儿防老"的观念,他在儿子家小心翼翼生活,总怕成为负担。直到摔了一跤住院,看着儿子在工作与照顾间焦头烂额,他毅然决定住进养老院。这里有定期体检、专业护理,还有象棋搭子和书法老师。他每天清晨在花园打八段锦,午后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以前总盼着孩子的电话,现在忙得都顾不上接。"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阳光。真正的依靠,从来不是依附,而是把生活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暮色中的公园,老人们跳着节奏舒缓的广场舞,棋摊上传来棋子落盘的清脆声响,秋千架上飘着细碎的笑声。这些历经沧桑的生命,像秋日的红枫,褪去了张扬的艳丽,却沉淀出沉静的光芒。克制不是枷锁,而是岁月赠予的礼物,让我们在取舍之间,找到与生活温柔相处的方式。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肩头,愿每个长者都能带着这份智慧,在生命的秋天里,收获属于自己的从容与丰盈。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戴恭义
编 审:周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