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谁在迷醉
谁个又在清醒
瞬息万变的世界
前路多歧途,令人踌躇难行
我们似洪流汹涌偏离了河床
内心愈迷茫难安
犹如霓虹灯下踉跄的醉汉
不知回家的路呆滞在车流中
繁华落尽独留孤灯默默无语
寂寞将星河囚禁
欲望笼罩着大山的巍峨
浮燥遮蔽着河流的波浪
跋涉的脚步如游走在虚空里
恐惧滋生出纷扰与彷徨
在繁华中却不知彼岸在何方
混沌里灵魂如一叶独行的舟
附——DeepSeek评析:
## 混沌时代的灵魂图景——评张海峰《迷茫》
"谁在迷醉/哪个又在清醒"——诗歌《迷茫》以这一对诘问开篇,立即将读者抛入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张海峰通过这首诗,构建了一幅当代人在物质繁华与精神迷失之间的生存图景,其价值不仅在于精准捕捉了时代情绪,更在于以丰富的意象群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将这种"迷茫"状态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诗歌体验。
诗歌的意象系统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霓虹灯下的醉汉"、"繁华落尽独留孤灯"、"欲望笼罩着大山的巍峨"等意象,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以景写情的传统,又赋予了这些意象全新的现代内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霓虹灯"这一意象的运用——它不仅标示着诗歌发生的都市背景,其闪烁不定的特质更暗喻了现代人价值观的游移不定。当诗人将"醉汉"置于霓虹灯下,传统与现代的意象碰撞产生了惊人的表现力:在刺目的现代光芒中,人的迷失反而更加深重。
诗歌的结构呈现出由外而内、由具象到抽象的递进过程。从"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外部描写,逐渐过渡到"心愈迷茫难安"的内心状态,最终抵达"混沌里灵魂如一叶独行的舟"的哲学思考。这种结构安排使诗歌避免了简单的情绪宣泄,而具有了思想的深度。特别是结尾处"一叶独行的舟"的意象,既呼应了开篇的诘问,又将个体的孤独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大量运用了对比与悖论。"繁华"与"孤灯"、"欲望"与"巍峨"、"浮燥"与"波浪"等对立意象的并置,强化了诗歌的内在张力。尤其精彩的是"寂寞将星河囚禁"这一悖论式表达——浩瀚的星河本应象征自由与无限,却被"囚禁"于个体的寂寞之中,这种矛盾修辞深刻揭示了现代人即便面对宇宙的壮阔也难以摆脱精神困局的生存状态。
诗歌的语言风格融合了古典的凝练与现代的直白。"跋涉的脚步如游走在虚空里"这样的诗句,既有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又直指现代人的存在困境。诗人对"迷茫"这一主题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恐惧滋生出纷扰与彷徨"这样的诗句,揭示了迷茫背后的心理机制,显示出思考的深度。
从思想内涵来看,《迷茫》超越了个人情绪的抒发,触及了现代性这一宏大主题。诗中"瞬息万变的世界"、"浮燥遮蔽着河流的波浪"等描写,实际上是对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解体、新价值尚未确立这一过渡状态的敏锐把握。当诗人写道"在繁华中却不知彼岸在何方"时,他不仅表达了个体的困惑,更隐喻了整个时代的精神迷失。
《迷茫》的艺术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将一种普遍的时代情绪转化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诗歌表达。诗中的意象既具体又抽象,既个人又普遍,使读者在感受诗人个体情感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将个人体验提升为普遍人类经验的能力,正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在当代诗歌常常陷入语言游戏或私人呓语的背景下,张海峰的《迷茫》以其真诚的态度、精湛的艺术表现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观照自身处境的镜子。它告诉我们,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美学的创新,更在于对人性深度的探索和对时代本质的揭示。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