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山川形胜,钟灵毓秀,不仅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更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其中,传统堆绫技艺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也是交城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不朽结晶。
一、历史溯源:千年传承的脉络
交城堆绫技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那时,佛教盛行,堆绫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装饰工艺,被广泛应用于佛教造像与经幡的制作之中。这一时期,堆绫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主要以几何形状的拼接为主,色彩搭配也较为单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堆绫技艺逐渐走出寺庙的高墙,融入到民间生活的烟火气中。到了明清时期,交城堆绫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刺绣、剪纸、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使得堆绫技艺在造型、色彩和表现手法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其题材也从单纯的宗教内容,拓展到民间故事、花鸟鱼虫、吉祥图案等丰富多彩的领域,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装点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
堆绫,它不仅仅是一项民间技艺,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延续着艺术的脉络,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眷恋。交城堆绫的题材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史料、文化遗存和传说故事,成为交城乃至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2017年,交城堆绫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是对这一古老技艺的高度认可和珍视。
二、制作工艺:精雕细琢的艺术
堆绫制作对于材料的选择堪称严苛。面料多选用丝绸、锦缎等质地柔软、色泽鲜艳的织物,这些面料不仅能够展现出堆绫细腻的质感,还能在色彩上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而在辅料的选择上,常用棉花、海绵等作为填充物,以增加作品的立体感,使其更加生动逼真。
在正式制作之前,艺人需要根据创作主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构思。从画面的整体布局、人物的姿态神情,到花鸟的形态神韵,都要在脑海中反复琢磨,直至成熟。随后,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草图,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推敲,力求确保整个作品的构图合理、富有美感,能够完美地传达出创作者的意图。
根据设计草图,艺人需将面料裁剪成各种形状。这一步骤对艺人的裁剪技巧要求极高,需要确保每一个形状的精准度。裁剪后的面料,再通过折叠、卷曲、缝合等一系列巧妙的手法进行塑形,使其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效果。
将塑形好的各个部件,按照设计图进行堆贴组合,这是堆绫制作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需要艺人具备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操作,确保每一个部件的位置都恰到好处。在堆贴过程中,通常会使用胶水或针线进行固定,胶水要涂抹均匀,针线要细密整齐,以保证作品的牢固性和美观度。
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富有神韵,艺人还会运用刺绣、镶珠、贴金等技法进行装饰点缀。比如,在人物的服饰上绣上精美的花纹,在花朵的花蕊处镶嵌上珍珠,这些小小的点缀,往往能让作品瞬间增添一份华丽的质感,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艺术特色:独特魅力的展现
堆绫技艺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其强烈的立体感。通过层层叠加的面料和精妙绝伦的塑形手法,作品仿佛能够从平面中一跃而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无论是人物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还是花鸟的羽毛、枝叶的纹理,都能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交城堆绫在色彩运用上大胆而富有创意。艺人巧妙地运用各种面料的天然色彩,通过巧妙的搭配和过渡,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在一些喜庆题材的作品中,常常运用红、黄、绿等鲜艳的色彩,传递出热烈欢快的氛围;而在一些表现自然风景的作品中,则运用淡雅的色彩,展现出清新宁静的意境。
堆绫制作中融合了多种针法,如平针、锁边针、打籽针等。不同的针法被用于不同的部位,以达到不同的表现效果。平针用于拼接和固定,锁边针用于边缘的处理,打籽针则用于表现花朵的花蕊等细节。这些针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细腻精致,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四、传承与保护:时代浪潮中的坚守
在现代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交城堆绫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交城堆绫的传承人们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肩负起传承和保护这一古老技艺的重任。
第五代传承人解爱英自幼便受到母亲的熏陶,从小就用布头边角制作布娃娃、布老虎等小玩具。学生时代,她学习白描绘画、蜡笔水彩,逐步踏入民间工艺美术的殿堂。解爱英敢于创新,大胆吸收各种艺术元素,将其融合到堆绫作品中,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平安如意》荣获国家级“金凤凰”创新作品设计金奖,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认证。她本人也荣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工艺美术优秀技艺人才等诸多殊荣。同时,她还积极组织堆绫作品参加国内外的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努力提高交城堆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六代传承人张姣丽,与母亲解爱英共同开办了交城县传统堆绫艺术传承所。自2014年起,她开始主导创新,设计制作现代简约系列作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大大提高了交城堆绫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她又研发设计“姣绫配饰”系列,将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入传统交城堆绫中,设计制作出姣绫帽饰、包饰等系列产品,将堆绫运用到实际日常生活中,实现了工艺品日用化、日用品工艺化的完美融合,成功拉近了非遗技艺与公众的距离。多年来,她设计制作的作品荣获十余项国家级、省市级金银奖项。
此外,传承人们还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堆绫非遗进校园活动和大学生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年轻一代,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2016年起,张姣丽带着交城堆绫走进全省各大中小学,进行集约化传承推广。她在太原聋人学校以及山西省特殊学校开展体验课程,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也能亲身感受到堆绫的独特文化魅力。她在山西大学举办专题讲座,将传统非遗搬上大学课堂。2019年春节,她带着交城堆绫前往澳门进行新春文化交流。2020年,她与交城职业院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堆绫系统化教学,促进了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
传承人们秉持着“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发展理念,坚信小手艺也能成就大产业。他们采用社企合作模式,深入乡村、社区,对贫困劳动妇女、陪读妈妈等进行免费技艺培训,带动1500人次将“指尖工艺”转化为“小康力量”,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经济效益和精神活力。
交城传统堆绫技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本文发表于《山西老区开发》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