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里的家风密码》 文/孙永庆
近日,我前往库房取物,不经意间瞥见那只放置在北墙角、落满厚厚灰尘的枣木工具箱。掀开箱盖的瞬间,陈年木屑在阳光的轻抚下蹁跹起舞。老墨斗的铜扣闪烁着暗金光泽,似在诉说往昔的故事;几枚祖传的凿子静静躺在泛白的蓝布兜子里,刃口依旧寒光凛冽,只是箱子里再也闻不到我小时候熟悉的那股淡淡的木香。
听爷爷讲,这只工具箱是他的叔叔留给他的,同时传授的,还有一身足以养家糊口、走南闯北的精湛木工手艺。
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老家遭遇严重饥荒,爷爷怀揣鲁班尺,背着这只木箱,带领全家及几个徒弟毅然踏上闯关东的征程。凭借着精湛的手艺,爷爷在营口某兵工厂的木工车间担任车间主任。在那里,他带领100多名工人制作插秧机、军工铸件。车间里常年弥漫着红木的清香,刨花如金色的雪片,在机床间肆意纷飞。腊月,为炊事班长修理蒸笼时,爷爷还偷偷用边角料精心雕刻了12生肖木哨,分给厂子里的娃娃们当作年货。
后来,家中发去电报,说我爷爷的母亲病重,爷爷请假回乡探望。厂长却因不舍爷爷离开,担心他一去不回,不仅不准假,还派人看守。无奈之下,爷爷只好在夜里带着一家六口偷偷跑回老家。直到现在,老爸每当谈及那段往事,仍会埋怨爷爷:“要是不回来多好!在城里上班,早就成正式的国家工人,吃上商品粮了,何苦回来受这农民的辛苦。”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爷爷对故乡的那份深厚情结,又岂是旁人能够轻易理解的。
回到家乡后,爷爷在村里开了木匠铺,收了十多个徒弟。如今,每当我端起酒杯,总会想起爷爷大地柜上那一排排白酒瓶子。这些酒都是他的徒弟和乡亲们逢年过节送的。小时候,我曾问爸爸:“爷爷只是个木匠,为啥每年都有这么多人给他送酒和礼物?”爸爸回答说:“你爷爷人缘好,手艺精湛,还乐观开朗。单说他给人做媒,就有六十多对喜结良缘,送酒的能不多吗?我就是偷喝你爷爷的酒,才学会了喝酒。”
有一年冬天,村里没什么木工活。为了让徒弟们有生计,爷爷无奈接下一个他并不熟悉的粗木匠活儿——去塘沽海边为人家排船。由于此前从未接触过这类工作,爷爷对排船的活儿不太熟悉。到了工地,只见其他好几拨人都是熟手,干得热火朝天,爷爷却带着几个徒弟在一旁观察,并不动手。雇主老板见状,疑惑地问道:“你们来了好几个人,却不干活,这工钱可怎么给呢?”爷爷胸有成竹地说:“您放心,别着急,我干起来不会比他们慢。”
当晚,爷爷便带着大徒弟,拿着木折尺,悄悄来到一艘已经干了大半工程的船上,仔仔细细地测量尺寸,将数据牢牢记在心里。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爷爷就带领徒弟们干劲十足地干了起来,进度飞快。到了晚上,就赶上了其他几个组的工作进度。雇主连连称赞,对爷爷竖起大拇指:“孙师傅,太厉害了!”
随着时代发展,铝合金门窗逐渐兴起,蚕食着传统木工的市场。父亲背着工具,前往更远的唐山学习翻砂木型,将爷爷传授的放样绝活运用到铸造模具上。在为农机厂制作脱粒机木模时,父亲独创的抽芯活卯让起模效率翻倍。厂领导捧着省里颁发的奖状前来找人,却看到老孙师傅正在车间角落,手把手地教青工如何磨平刨刃的反弧。如今,我这间库房的窗户,还是爷爷和父亲五十年前制作的,窗棂上还有爷爷用紫椴木精心雕琢的“万福捧寿”四个字。爷爷教徒弟时说:“好木匠要能听懂木头的语言,开料前必须先扣击木料,辨别声音,湿木料绝对不能用来做任何家具和门窗。去雇主家干活,管饭时只能喝一碗稀饭,不能回碗,因为你不知道人家准备的食物够不够吃。”至今村里好多住户家里经爷爷,父亲手打制的家具,榫卯严丝合缝;制作的门窗,密不透风,即便历经日晒雨淋,依旧纹丝不动。
父亲继承的,不只是那只工具箱,还有爷爷留下的发黄的毛边纸笔记本。上面记载着“槐木不做床,楸木不造舟,给新嫁娘打镜台,要掺桃木屑,替老人治寿木需要留活结疤,给家庭困难的人干活要少要工钱”等诸多讲究,以及大量手艺和技术方面的知识。
爷爷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伴随着刨子和墨斗的摩挲声,在岁月的长河中酿成醉人的沉香,永远流传下来。
快到清明了,我又要和父亲去给爷爷扫墓。虽然我没有继承爷爷和父亲的手艺,但他们的为人处世原则和敬业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我二叔高中毕业后在村里教学,后来一直在大队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肯干,廉洁奉公,深受村民好评。老叔师范毕业后,一直在村里任教,工作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今年大年三十早上,我带领大学放假回家的六个侄子站在孙氏家谱前,讲述先辈们平凡人而不平凡的故事,是祖辈的善良勤奋在护佑着我们家族。希望大家恪守家规祖训,遵纪守法,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院角的那棵香椿树在院子里静静生长,它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棵老树已经在这里站了一百多年,见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更替。树皮上的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刻着岁月的痕迹。站在树下,能闻到淡淡的木质香气,那是时光沉淀的味道。而这些关于正直、感恩和传承的家风,也会像香椿树一样,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2025年5月8日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