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蒙城的晨曦与暮色间,一张承载着38年文化记忆的报纸——《中国楹联报》,悄然合上了铅字印刷的扉页。这个看似普通的停刊公告,在文化界激起千层浪,更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媒体时代文化载体存续、地方文脉传承路径的深度思考。当数字浪潮席卷而来,当文化振兴战略持续推进,这份陪伴蒙城走过近四十载春秋的文化名片,其停刊背后的故事与启示,值得我们细细探寻。
一、三十八载春秋:楹联报与蒙城文化共生共荣
安徽蒙城,这座庄子故里,自古浸润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逍遥游"的浪漫情怀中。1987年,《中国楹联报》在这里破土而出,从创刊之初便深深扎根于蒙城丰厚的文化土壤。彼时,蒙城文联牵头,汇聚当地文人雅士与楹联爱好者,以传统楹联文化为纽带,搭建起文化传播的桥梁。
这份报纸的诞生,不仅填补了全国楹联文化专业媒体的空白,更成为蒙城对外展示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从街头巷尾的茶馆书场,到文人雅集的案头枕边,油墨的清香与对仗工整的文字,构成了蒙城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它用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将庄子哲学、地方民俗、时代精神熔铸一炉,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这38年里,《中国楹联报》既是蒙城文化发展的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它见证了蒙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觉醒,到新时代文化繁荣的历程;它串联起一代又一代楹联创作者的心血,培养出众多楹联文化人才;它让蒙城楹联文化走出安徽,走向全国,成为中国楹联界的重要阵地。
二、停刊之痛:传统媒体的时代困境
然而,在文化传承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中国楹联报》却不得不按下休止符。这一结局令人唏嘘,却也折射出传统纸媒在新时代面临的现实困境。
首先是传播方式的变革。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普及的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纸质媒体时效性弱、传播范围有限、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相比之下,新媒体以其即时性、多元化、社交化的传播优势,迅速抢占了大众注意力。即使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专业报刊,也难以抵挡这股浪潮。
其次是运营模式的挑战。传统纸媒依赖订阅发行与广告收入,但在新媒体冲击下,这两条生命线都面临萎缩。年轻读者群体流失、广告主转移投放渠道,使得报刊运营成本与收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像《中国楹联报》这样的专业文化报刊,受众相对小众,商业化转型难度更大。
此外,人才断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老一辈编辑、作者逐渐淡出,新一代文化工作者更倾向于选择新媒体平台。传统报刊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其生存困境。
三、文化传承:从停刊到重生的思考
《中国楹联报》的停刊,不应该被简单视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消逝,而应成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化传承路径的契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需要新的思维与方式。
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将楹联文化与新媒体结合,通过短视频、直播、线上展览等形式,让古老的楹联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到楹联创作与欣赏中来。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生态的培育。政府、社会组织、文化机构应形成合力,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文化活动、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为楹联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为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更重要的是,要让文化传承回归生活本质。楹联文化不应只存在于报纸版面或学术研究中,而应融入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楹联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四、精神永续:蒙城文化的未来之路
虽然《中国楹联报》的纸质版面已经停刊,但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不会消逝。庄子哲学中"通天下一气耳"的豁达,楹联艺术里"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的智慧,早已融入蒙城的文化基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成为蒙城文化创新发展的根基。
展望未来,蒙城可以以此次停刊为契机,打造全新的文化传播矩阵。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楹联文化数据库,开发楹联创作与欣赏的线上平台;举办国际楹联文化节,吸引全球文化爱好者参与;将楹联元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而是在坚守本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国楹联报》的停刊,恰似一场文化的"破茧",预示着蒙城楹联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最后一份报纸的油墨香气渐渐消散,蒙城的文化天空并未黯淡。相反,在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新的文化曙光正在升起。我们相信,那些凝结在楹联中的智慧与情怀,那些浸润在蒙城土地上的文化基因,终将以新的形式,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而这,或许就是《中国楹联报》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文化的生命力,永远在于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责任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