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人,要经过对方同意吗?
作者/王继红
朗诵/梅芳竹青
4月29号上午九点多快十点,我在广州地铁芳村站经历了非常堵心的一件事。
我在地铁芳村站准备由一号线转十一号线,刚出一号线地铁门,见一位老太太躺在地上,一名男性年轻的地铁工作人员站在旁边,可能是在观察。看他的动态他有些害怕,不敢碰那位躺在地上的老人。出于医者的本能,我马上走向病人,见她面色苍白得像一张纸,双眼紧闭,摸脉很弱。估计是低血糖和低血压。我叫那位工作人员跟我一起将老人扶到椅子上坐下。“给她弄碗热糖水”我向那位工作人员说。
老人坐下后开始呕吐,我拿出自己身上所有纸巾给老人擦试,还好呕吐得不多。我赶紧从包里掏出针具根据病情给老人扎了内关、合谷。转过身我问工作人员“热水呢?”“我们这里没有糖水”。“没糖水总有热水吧”。我有点不高兴了。
这次他很快端来一纸杯温水。想着老人口腔还没有清洁,可能留有呕吐物,我教她:“你先喝一小口,不要咽下去。吐到我这里”。我双手捧着纸巾伸到她胸前,老人照做了,然后开始小口喝水。

(地铁芳村站)
在给老人继续留针的十分钟里,地铁站来了一群工作人员,大概有四五个人。他们首先用活动的屏幕将我和老人与周围环境隔开。然后一位像是负责人的女工作人员,看见老人手上扎着针,问我:“你认识她?”“不认识,我是坐地铁的,我准备转11号线,我是医生”。我想着她会向我了解老人的病情。这时老人已经开始睁开眼睛有点意识了,但还没有完全清醒。
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年龄大概有三、四十岁的“负责人”她竟然转身向老人询问:“她给你扎针经过你允许了吗?”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证实了我没听错。这句话一下子把我惹火了“救人要被救者同意吗?”“如果她能知道问讯,懂得回答还要我救吗?”“你还有人性吗?”我一连串的问话带着愤怒像机关枪向她射去。
我一边说她一边去摸老人的手,刚才冰凉的手开始暖和了,摸她的额头非但不凉了,还有点汗了。我扎的三针起作用了。
这时候老人家舒了一口气,她没有回答“负责人”的问话,而是说:“现在比刚才好多了”。我很气愤地问那位负责人“你现在问问她?她是恨我呢?还是想谢谢我?”。我接着说她“作为你们这样的岗位,首先要懂点急救常识”。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有些公职人员,遇事首先想的是撇清关系?撇清责任?回头看看她做得多么缜密。
一)一上来先用活动屏帐把我和老人家与周围环境隔开,不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免得多事者拍下视频。
二) 然后。她先向我发问:“你认识她吗?”她要我自己告诉她我是什么角色。免得我日后否认。
得到我的回答,确认我跟老人家没任何关系。也知道我是医生后,她不是继续向我问询,了解老人家的病情危险与否?
三)而是转而向老人家询问:“她给你扎针经过你允许了了吗?”她希望能从老人嘴里得到回答,省得我这个没关系的施救者若有什么事不承认,从而令她负有责任。心眼很细,做得很精致。
她这句话也提醒了我,我和老太太都还在现场,就已经被这般的查问,猜疑。那以后事情有什么变化,我怎么证明我没做错?于是我用手机拍了当天唯一一张照片。就是我朋友圈上的那张。这张照片至少可以让我的同行们知道,我没做错!
生命可贵,生命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恒量。这是全人类的共识。一个三、四十岁的人,她的经历和阅历难道不懂得人遇到危险首先是救命要紧这一基本人道主义常识吗?撇清自己的责任真的比救人更要紧吗?这是怎样的一种道德观?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里有和为贵一说。和,不仅是和气也,这里包括了对人敬、帮、爱。没有不救人的影子。
新中国几十年,曾有多少英雄为救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按这个女“负责人”的思维恒量。这些英雄就是傻瓜,是笨蛋。这个思维跟“复旦那十几头驴”有什么区别?
“她给你扎针,经过你允许了吗?”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她要给你扎针,必须要得到你的同意。如果按她的逻辑,我们碰见危险情况。首先要问一下危难需救者“我可以救你吗?”然后、必须得到对方的允许才去施救。这在现实中这可行吗?
“她给你扎针,经过你允许了吗?”她的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好像是来兴师问罪的。好像我做错了事。令我好长时间心里很不舒服。我想起了引起世界人民讨论的,对跌倒老人“扶与不扶的”的彭宇案中那位法官说的话“你没有撞她,为什么要扶?”觉得好像是“异曲同音”了。没有亏欠,为何要扶?为何要帮?
如果真要这样,这还像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吗?这还像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吗?
如果让这种道德观成了风气,我们中华民族岂不是要让世界耻笑。我们怎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希望这种思维和道德观不要再伤害善良的人们!希望中国人有最健康最光彩的风貌展现在世界前面!
后来,这位“负责人”向老太太要了她儿子的电话。并沟通了,儿子说他马上过来。我看老太太已无大碍。便准备离去。临走我吩咐老太太“你今天回去好好休息。”“你身体主要是虚,最好看看中医,吃一段时间中药调理一下。”说话时发现“负责人”在拍我跟老太太说话的过程。可能有之前的冲突,我觉得自己像是被监视一样。带着堵心的感觉离开了。
这件事令我这个极平凡的医者,想对有关部门提个建议:能不能对那些长年在公众场合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急救常识的普及培训,这个成本并不高。至少能让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知道该怎么做,不至于害怕或束手无策。就像事情开头时我见到的那位年轻的工作人员。
我知道有些国家有这样的教育。有些还要求大学生必须接受急救培训。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要做得更好才是!
对有关负责人应该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别让他们再做错事,说错话,伤了善良人的心。
如果那位负责人懂这一条,可能她就不会说出这么不得人心的话了。
浩男 2025、5、3

(地铁11号线通车了)

莫让冷漠与推诿侵蚀社会温情
——读《救人,要经过对方同意吗?》有感
读完《救人,要经过对方同意吗?》这篇文章,内心被深深触动,思绪如波涛般起伏。作者王继红医生在广州地铁芳村站救助一位老人的经历,看似平常,却因一位“负责人”的不当言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思考。
作者出于医者本能,毫不犹豫地对倒地老人展开救助,一系列动作迅速而专业。从判断病情、安排糖水到亲自扎针,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救死扶伤的高尚精神。而那位年轻地铁工作人员的表现,虽有些害怕不敢碰老人,但在作者的指导下也参与了部分救助工作,这反映出非专业人员面对紧急情况时的无措。
然而,事情的转折令人气愤。“负责人”出现后,没有关心老人病情,反而首先用活动屏幕隔开现场,随后一连串的发问不是为了救助,而是试图撇清责任。“她给你扎针经过你允许了吗?”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作者,也刺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这不仅是对作者救助行为的质疑,更是对基本人道主义精神的漠视。
这种遇事首先想着撇清关系、撇清责任的行为,在现实中并非个例。作者将其与彭宇案中法官“你没有撞她,为什么要扶?”的言论相类比,深刻揭示了这种不良思维和道德观的普遍性及其带来的恶劣影响。它像一股消极的暗流,侵蚀着社会的善良与信任,让人们在面对他人危难时,多了犹豫和顾虑,少了勇敢和果断。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倡导和为贵,包含着对人敬、帮、爱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英雄为救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而这位“负责人”的思维,与这些优良传统和英雄行为背道而驰。如果这种思维成为风气,社会将变得冷漠、自私,中华民族也必将遭到世界的耻笑。
作者在文末提出的建议十分中肯且具有建设性。对公众场合工作人员进行急救常识普及培训,成本不高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让他们面对紧急情况时不再害怕或束手无策。同时,对有关负责人进行法律常识教育,能避免他们因无知而犯错,伤害善良人的心。
这篇文章不仅是作者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要珍视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营造一个温暖、互助、充满信任的社会环境,让善良不再被辜负,让爱心得以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