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下的乡村脉动
——陈场镇行走札记
作者:蒋志红
在温煦明媚的四月,微风轻拂,携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油菜花的幽香,轻柔地拂过每一寸大地的肌肤。仙桃市文联与作协采风团的成员们,怀揣对乡村泥土的深厚情感,踏入了陈场镇这片洋溢着生机与希望的热土。
采风团中,既有在文学领域深耕多年、著作等身的资深作家,岁月的沉淀让他们的笔触更加醇厚、深刻;也有初出茅庐、朝气蓬勃的文学新秀,他们眼中闪烁着对创作的渴望与激情,迫不及待地想用文字记录下这一路的所见所闻。
当车辆缓缓驶入陈场镇时,宽阔整洁的街道,热闹的集市映入眼帘,烟火气息扑面而来。马路两侧五颜六色的广告招牌,虽色彩各异,却显得格外协调。街边店铺琳琅满目,吆喝声与谈笑声交织,奏响了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乐章。
采风团的成员们迫不及待地走下车,开启了这场探寻乡村之美的旅程。他们深知,在这片土地上,必定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等待着被发掘与书写。
陈场镇位于仙桃西南部,紧邻潜江、监利,是湖北省仙桃市西南地区的重镇和经济大镇,享有“仙西明珠”的美誉。满脸笑容的陈场镇党委副书记刘坤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在刘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抵达了首个参观地点—“骄阳兔业”养殖基地。在现代化的养殖场内,成千上万只白兔宛如飘落的雪花覆盖在笼架上,每只兔子体格健壮,毛发光泽,耳朵竖立,显得憨态可掬。机械臂精准地将颗粒饲料投入有序排列的兔笼中。自动清粪带缓缓运转,将笼舍底部的粪便卷入收集槽,传送到另一端的除臭设备中,空气中几乎闻不到传统兔舍的异味。温控系统的风机轻声转动,配合水帘将室温稳定在合适的温度,悬挂的智能监测屏实时显示着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饮水器的乳头偶尔滴落水珠,唤醒了正在打盹的兔子,它们探出粉润的鼻尖,在这自动化的环境中享受着精细的照料。这便是—“骄阳兔业”机械化养殖兔子的日常景象,科技让传统养殖告别了“脏、乱、累”,在效率与人性关怀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
目睹采风团的到来,养殖员们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兔场的养殖技术和兔子的品种特性。原来,这里的兔子不仅肉质鲜美,而且繁殖能力出众,订单纷至沓来。这些雪白的生灵不再是单纯的田间动物,而是串起产业链的璀璨珍珠,成为陈场镇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作家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悉心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养殖实况,为创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素材。
一路上,身材挺拔、一脸亲和力的刘书记与采风团团员们谈笑风生,生动地讲解着陈场镇的变迁史。刘书记的讲述绘声绘色,团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车轮缓缓驶过乡间小径,车窗外的翠绿麦田随风轻舞,泥土与青草的芬芳随风扑进车窗,沁人心脾。远处的村落,白墙灰瓦在绿树与花海间若隐若现。袅袅炊烟如曼妙舞者,扭动着身姿飘向湛蓝的天空,仿佛是赴约的女子,静待我们的到来。
车辆在一块醒目的木牌下缓缓停下,牌上赫然写着“丰实垸村—全省清廉村居示范村”。白底黑字,点缀以红色,三色搭配和谐,再配以略带古风的边框,显得相得益彰。
“作家们好,欢迎各位作家莅临指导!”刚走下车,便传来一个洪亮且富有磁性的声音。一位衣着简朴的中年男子随即出现在我们面前,他面带微笑,与我们一一握手致意。
“这是丰实垸材的党支部书记朱心燕,”刘书记对我们进行了简短的介绍。
步入丰实垸村,绿树掩映,曲径幽深,流水潺潺。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整洁有序,门前各类鲜花竞相绽放,蘑菇造型的绿植宛如一个俏皮的孩童。远处,三三两两的农人在田间播种施肥,村道上,闲散的村民在房前唠嗑,孩子们欢快嬉戏,一位老奶奶,坐在小竹椅上低头掐着青豆角。
“老奶奶,您今年高寿?”我面带微笑地向老人家亲切问候。
“八十八啦!”老人家耳聪目明,挥动手臂做了一个手势,朗声答道。
“您老真是高寿,愿您健康长寿,活到一百岁!”
“好!托共产党的福,让我这老婆子活成老妖怪!”老奶奶风趣幽默,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村头墙上“清廉为荣,诚信为本”的标语格外醒目,彰显着村风的淳朴。村里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对清廉文化的执着追求。
顺着朱书记的指引,我们步至一座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丰实垸农耕展示馆”几个散发着木头清香的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古朴而厚重。
走进“丰实垸农耕展示馆”,仿佛翻开一部厚重的农耕文明史书。馆内陈列着犁、耙、耧、风车等农具,锈迹斑驳的犁铧刻着岁月的痕迹,泛黄的斗笠、蓑衣、草帽诉说着田间地头的劳作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架古老的水车,木轴转动间,仿佛能听到溪水潺潺与农人的吆喝。墙上的老照片记录着不同年代的耕作场景,从牛拉犁的传统耕作到现代农业机械的普及,清晰展现了农耕技术的变迁。陶罐里的谷物与大小不一的米斗,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目睹这些熟悉而陈旧的农耕器具,我仿佛穿越回童年,那时的我,左手提着篮子,右手握着小茶壶,赤着小脚丫,欢快地奔跑在田埂上,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外公送去午餐的情景历历在目。
朱心燕书记自豪地介绍道:“这些展品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的”。每一件农耕农具都承载着丰实垸人的记忆与情感,见证了村庄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蜕变。老物件与新生活的交融,正是丰实垸人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最好见证。
陈场镇的“流浪舱”实为一处不容错过的景观,有幸亲眼目睹这一独特建筑,令我顿感耳目一新。其现代感十足的设计与古朴村落的鲜明对比,宛如时空交错。
湖北流浪舱文旅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自主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流浪舱企业。2022年,凭借“以商招商”策略成功落户陈场镇,并命名为“星墅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打产品涵盖流浪舱系列、智慧城市驿站、装配式售楼部、装配式共享超市等多种装配式建筑,产品线分为商用和民宿两大类。
流浪舱外形酷似太空舱,色彩炫酷,配备全景落地大窗,采用高科技感材质,既美观又实用。内部空间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巧妙融合了科幻、文旅及装配式建筑等多重元素,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居住体验。
流浪舱不仅显著提升了陈场镇的知名度,还强劲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典范。
“心怡家庭农场”的美誉早已家喻户晓,坐落在于陈场镇依湾村四组。依湾村宛如陈年老窖,底蕴深厚,相传大汉皇帝陈友谅曾在此设立被服厂,由此得名。远处的村庄与美丽的田野交相辉映,青葱茂密的竹林在我们眼前掠过。穿过陈场镇的村街,我们一路前行,抵达一处岔路口,只见一块充满田园气息的路牌上赫然写着“心怡家庭农场欢迎您”。车辆顺着路牌指引的方向缓缓驶入,一座绿意盎然的农家小院逐渐映入眼帘。这里听不到任何喧闹,宛如一幅清幽丰饶的田园画卷,静静地铺展于此。
农场主田习姣远远地就迎接着我们的到来,她活泼开朗,笑容中洋溢着质朴与真诚。
多年前,我曾采访过她,此次重逢,一个热情的拥抱传递了我们彼此深切的牵挂。
四月的“心怡家庭农场”沉浸在温煦的春风中,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田习姣的笑靥恰似春风拂面,令人倍感温暖。她引领我们走进农场,详细介绍着每一片果园、每一棵果树,言语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我漫步于葡萄园内,藤蔓从沉睡中渐渐苏醒,褐色的枝干上萌发出层层叠叠的芽苞,鹅黄与新绿交相辉映,犹如星辰点缀其间。在青铜般的枝丫间,指尖轻触嫩芽,惊起几只蜜蜂,伴随着嗡鸣声,整个园子在四月的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盛满了流动的翡翠。
谈起二年前的那场灾害,田习姣眼中闪过一丝凝重,眼角泛起泪花。冻雨夹杂着鹅毛大雪在深夜叩开了农场的大门,冰粒混着雪花砸在棚架上,像无数碎玻璃倾泻而下,压得葡萄藤弓下脊梁,水泥支架“咔嚓”断成两截。横七竖八躺在雪地里。天亮时,农场成了白茫茫的刑场,往日盘旋如龙的藤蔓,全被冰雪塑成了僵硬的雕塑。风卷着鹅毛大雪扑在她的脸上,比刀割还疼。
田习姣看到这一场景,几乎崩溃,差点晕倒。那是她经过二十多年培育的心血呀!犹如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经过多年的悉心养育,终至成年,却在一瞬间被摧毁。她咬紧牙关,强忍泪水,心中默念:“不能倒下,农场需要我。”于是,她在全家人的齐心和镇政府的扶持下,顶风冒雪,逐一修复受损的棚架,重新栽种葡萄苗。经过数月的辛勤努力,重建果园,如今,果园重现生机,累累硕果挂满枝头,见证了坚韧与希望。
她还打算在围墙四周栽种一排排月季花。我们上车时,她笑着挥动手臂:“花开的时候,你们再来看我!”
“好,我们一定来看你!”
她曾是一位平凡的女子,如今却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军人物。“心怡家庭农场”先后荣获湖北省明星家庭农场、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称号,田习姣本人也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此外,她还在2024年度被评为湖北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并光荣地被推举为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25年4月28日,她在北京接受了隆重表彰。她的奋斗历程激励着无数人,“心怡家庭农场”不仅是她倾注心血的结晶,更是乡村振兴事业的生动缩影。
陈场镇是一片由先烈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承载着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
记得,上小学时,我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穿着妈妈亲手缝制的千层底布鞋,一路步行至坡长,瞻仰“胡幼松烈士纪念碑”。四十余载,岁月流转,当我再次踏入英雄的圣地,不禁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胡幼松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在陈场镇的幼松村。纪念碑气势雄伟,四周环绕着四季常青的松柏,象征着烈士们不朽的精神和永恒的信仰。作家们在此驻足凝视,敬献花篮,以表达最诚挚的敬意与深切的哀思,默默缅怀那些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
胡幼松烈士纪念馆位于纪念碑身后,踏入馆内,胡友松烈士的雕像矗立在纪念馆的正中央,他目光坚定,仿佛仍在守望着这片英雄用生命捍卫的土地。纪念馆内,泛黄的照片、陈旧物件、震撼的影像,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不屈的斗志,墙上斑驳的文字仿佛回荡着激昂的口号,令人心潮澎湃。参观者驻足沉思。岁月如歌,英雄虽逝,精神长存。
采风团在陈场镇饱览了无尽的景致,聆听了众多动人的故事,每一个参观点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心中油然而生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敬意。当暮色为胡幼松烈士纪念碑镀上一层金边,当最后一缕炊烟在青瓦之上渐渐消散,采风团的行程虽已近尾声,却在心底留下了难以割舍的惦念。
返程途中,车窗外的麦田如绿色海洋般翻涌,我仿佛听到泥土中有笔尖生长的声响。是的,陈场镇的脉动从未停歇——那是骄阳兔业养殖场里兔子咀嚼的沙沙声;是农耕馆内水车转动的吱呀声;是葡萄园中累累硕果相互碰撞的清脆声;是烈士纪念碑前庄重低沉的吟诵声,更是千万颗心奔赴美好明天的铿锵之声。当我们的文字终将沉淀为岁月的注脚,这片土地的蓬勃生机早已在笔尖绽放,化作永不凋零的春天。
【作者简介】
蒋志红,女,回族,湖北仙桃人,现居广东深圳。从事写作30余年,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400多篇(首),作品多次在全国文学大赛中获奖。出版散文集《走在深圳》《心城》《笔走红尘 墨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