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第二展室里,在一处安静的角落,一口沿着弹痕如蛛网般裂开的缸静静伫立。它外观质朴,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 。
时间回溯到抗战时期,那是1940年的夏末,热浪裹挟着硝烟笼罩着三晋大地。交城县义望村,这座紧邻交通要道的村庄,表面上是日军统治下的“模范村”,实则暗流涌动。村口几个挎着三八大盖的日本兵懒散地站着岗,却不知道在青砖灰瓦的乔家街乔冲杓宅院,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日斗争正悄然展开。
乔冲杓宅院,村民称为总兵府,是交城县游击大队平川工作队的在义望村的秘密驻地。与此同时,时任村长李凤鸣的宅院也成了另一个秘密中转站。作为“两面派村长”,李凤鸣白天周旋于日军之间,点头哈腰地汇报“民情”;夜晚则摇身一变,成为抗日队伍的得力助手。他的妻子王氏,将自家的盐坊改造成物资仓库,煤油桶、白布卷、药品箱整齐地堆放在夹层里,等待着转运的时机。
为了守护五区平川交城县游击大队新建的据点与堡垒,同时配合百团大战打击日军,史荣选、张英武带领平川工作队来到交城县城外围,投身战斗。义望村成为他们活动的重点村之一,这个村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紧紧依傍着交城县通往太原的公路,是交通要道。更关键的是,义望村还是物流通道和军事物资的流通节点。
义望村有着制作火硝的传统产业,村民们通过刮盐碱土熬硝,制成火硝后售卖。而火硝正是制作炸弹、手榴弹的火药材料,是当时极为急需的军火物资,因此成为了抗日根据地和日本鬼子都在争抢的重要军工物资。但义望村也是日军的重点堡垒村,交通便利,日军频繁出入。除了火硝,义望村还流通着煤油、白布、药品、粮食等战争军需物资。工作队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抢地盘、抢人心、抢军火、抢粮食、抢布匹、抢药品,义望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平川工作队开展工作的重点区域,也成为了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
在抗日村长的李凤鸣紧密合作下,他们想尽办法,将火硝、白布、粮食、煤油、药品、食盐等物资,不断秘密运回交城山根据地。工作队队员们在义望村的乔家院、李凤鸣院转移轮住,有时也会换转到庄儿上居住,在这里他们得到了安全掩护。乔冲杓宅院里有一条秘密地道,直通村外公路大道边的茂密草丛,这是周边平川地带最长的地道,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队员们就可以钻地道撤退。
经过工作队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村里的老百姓纷纷倾向交城山根据地的八路军游击队一方,大家都自发地掩护着工作队。李凤鸣夫妻更是公开开起盐坊,经营火硝卖场,以此为掩护,为交城山游击队购进、输送军火,转运粮食、布匹、药物、煤油、食盐等物资。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他们为交城山里筹措的紧缺物资越来越多,工作队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这引起了日军的警觉,从前被县城日寇视为禁脔的县东南平川,局势发生了变化,日军密探、奸细察觉到了己方占领地的异常,县城中心据点的日伪军随即强化了围剿搜捕,他们频频偷袭,加大了对平川地区的控制压迫。
夜幕降临,义望村的街巷陷入一片寂静。乔冲杓宅院里,工作队的同志和李凤鸣围坐在油灯下,谋划着下一次物资转运。“最近日军加强了巡逻,运送火硝的风险很大。”李凤鸣眉头紧锁,“但我们必须想办法,山里的同志们等着这些物资打鬼子呢!”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利用村民制硝的日常活动作掩护。第二天清晨,十几辆装满盐碱土的牛车缓缓驶出村口,车上的草席下,藏着精心包装好的火硝。负责押运的队员们扮成普通村民,赶着牛车向交城山进发。然而,就在队伍即将进入安全地带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枪声——日军的巡逻队发现了异常。
“快,分散突围!”队员们迅速跳下牛车,利用地形与敌人展开激战。乔冲杓宅院里的秘密地道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部分队员带着重要物资,沿着地道安全撤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虽然损失了一些物资,但大部分队员成功脱险。
尽管面临重重危险,工作队的抗日宣传却从未停止。他们利用夜晚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村民,讲述日军的暴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村里的老石匠主动帮忙修缮地道,年轻的小伙子们组成了秘密运输队,就连孩子们也成了情报员,在村口放哨。
李凤鸣夫妻的盐坊生意日益红火,表面上是给日军供货,实际上大部分货物都通过秘密渠道运往了根据地。一天深夜,当最后一批药品装车完毕时,李凤鸣望着远处的交城山,长舒了一口气:“只要能帮上抗日队伍,再大的风险也值得!”
然而,随着工作队的活动日益频繁,日军开始察觉到了异样,五区的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区长夏舟先不幸被捕,这让所有人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
此时,吕义中带领的武工队也来到了义望村。
党史办李大斌主任寻访李凤鸣事迹吕义中1915年出生于交城县曲里村,1931年考入本县高小师范班,1933年毕业后在阳湾等村执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毅然弃教从戎,带领本村进步青年10余人,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临行时,面对老母和妻子的忧心忡忡与难以割舍,他义正辞严,婉言相劝:“国且不保,焉有家存。恶狼入室,虽有山珍海味亦徒然!”他还在破衾上写下豪言壮语:“誓死不当亡国奴”,并署名于下,嘱咐妻子:“日寇灭亡之日,就是你我相见之时。”
1938年,吕义中担任交城县抗日游击大队副官,后来又担任三五八旅独立四团工作团(组)教导员。工作团,也叫群众工作团,主要负责宣传发动群众、扩大游击队、发展党组织、建立地方政权以及做好游击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等。工作团根据当时工作需要,专门设立了筹捐小组,按照合理负担政策,动员富户捐献粮食、衣物和银钱,以解决游击队最低的生活供应。吕义中担任筹捐小组负责人,他亲自回到本村,首先做通父母的工作,一次捐资银元200元,并且成功动员村里富裕人家捐资,解决了游击队的燃眉之急。
日军盘踞县城,平川岗楼林立,戒备森严,但吕义中英雄虎胆,常常化装入城,在敌人眼皮底下穿梭,动员城关钱庄、货铺及富有之家为抗日捐资献宝,之后再设法将这些物资转入北山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无不对他钦佩不已。驻城日军对他恼恨至极,屡屡画像,悬赏缉拿,却始终未能得逞。战友们为他的安危担心,他却坚定地回答:“他们逮我万难,即使逮住,也要以一拼十。”1940年,党组织选派政治坚定、政策观念强,有丰富作战经验和群众工作经验的人员,组建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吕义中转入县武工队。
这次来义望村他们的任务是运送一批紧急军需物资,但不幸的是,由于汉奸告密,队伍在李凤鸣盐坊遭到日军包围。“同志们,我们宁死不当俘虏!”吕义中握紧手中的枪,眼神中透着坚定。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盐坊内,武工队员们利用墙壁和柜台作为掩体,顽强抵抗着敌人的进攻。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刺刀弯了,就用拳头砸。当黎明的曙光洒在义望村时,战斗终于结束了。吕义中和6名队员壮烈牺牲,但他们击毙了30余名日军,为其他同志的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牺牲后,晋绥第八专署在西葫芦川冯家沟口村为吕义中等七勇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此事发生后,形势愈发危急,上级紧急命令平川工作队火速撤回山里。他们深知,必须抢在日伪军大搜捕之前完成撤离。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工作队将剩余的物资妥善隐藏,烧毁了重要文件。11月初的一个夜晚,队员们悄然离开了义望村,沿着秘密通道向交城山进发。
村民们默默目送着他们远去,许多人眼里含着泪水。李凤鸣紧紧握住队长的手:“放心吧,只要我们还在,义望村就永远是抗日的堡垒!”
而这口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抗战历史的缸,于2023年8月1日,由李凤鸣的儿子李佑玺捐献给了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它被放置在纪念馆中,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能透过它,感受到当年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热血与抗争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