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平遥:一盏盏红灯照尽千年风华
文:刘连成
踏入平遥的那一刻,仿佛跌进了一幅岁月沉香的水墨画卷。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青石板路上的车辙印泛着温润的光,街边次第亮起的红灯笼,将这座古城的轮廓晕染得愈发朦胧而动人,恍若一场跨越时空的梦境悄然开启。
沿着蜿蜒的古巷缓步前行,两侧斑驳的砖墙似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投下细碎的光影,为古巷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神秘。每一盏灯笼都是一个故事的开端,它们曾见证过商队的喧嚣、游子的归乡,也陪伴着古城度过无数个春秋。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仿佛能触摸到千年来行人匆匆的足迹。
儿子在古巷深处租了一个独门独院的老宅。老宅深院错落有致。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雕花窗棂便映入眼帘。那些繁复精美的雕花,或栩栩如生的花鸟,或寓意吉祥的纹样,无不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在青砖地上勾勒出一幅幅灵动的图案,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见昔日主人在此生活的场景:女子倚窗刺绣,孩童在院内嬉戏,老人们围坐闲谈,欢声笑语在院落中回荡。我们一家人仿佛是这宅院的主人,带着两岁半的小孙女在院子里嬉戏玩耍,欢度春节。天伦之乐,其乐无穷。
平遥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朴与典雅,更在于它将古韵与新潮完美融合。老字号的商铺里,传统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推光漆器、平遥牛肉、长山药粉……每一样都承载着古城的记忆与味道;而街边的咖啡馆、文创小店,则又为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身着汉服的姑娘在古巷中拍照,现代的相机镜头与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让人不禁感叹,传统与现代竟能如此和谐地共存。
登上巍峨的城墙,平遥古城的全貌尽收眼底。城墙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古城的安宁。极目远眺,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红灯笼点缀其间,恰似繁星点点。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城墙上,为古老的城墙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城墙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现代的繁华与古城的静谧相互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刻,时光仿佛在此刻静止,千年的历史与当下的生活在此交汇,让人感慨万千。
漫步在平遥的大街小巷,总让人忘却了自己外乡人的身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无论是在老宅中品味岁月的静好,还是在城墙之上俯瞰古城的美景,亦或是在古巷中感受那份宁静与安详,都能让人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慰藉与安宁。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平遥古城又展现出另一番迷人的景象,年味极浓。红灯笼将古城映照得如诗如画,街边的小吃摊飘来阵阵香气,让人垂涎欲滴。漫步在古巷中,听着小贩的吆喝声,看着行人悠闲的身影,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繁华市集。在这样的氛围中,时间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只想静静地享受这难得的惬意时光。 离开平遥时,心中满是不舍。这座古城,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像一幅精美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岁月的风华。那一盏盏红灯笼,不仅照亮了古城的夜色,更照亮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知道,平遥的故事,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刘连成,网名苍山一树;退休公务员,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桑榆文学社副社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喜欢文学,多篇文学作品在省市报刊及全国网络平台发布。其主要作品:自传《哈拉巴山一棵草》;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沸腾的黑土地》《四平市农业合作化史》;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吉林·双辽农场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