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怀父亲
岁月深处的温暖印记
作者/李淑林(四川)
在时光长河的幽深处,父亲的形象如一座巍峨高山,坚毅沉稳;似一片浩渺沧海,广袤深邃。他叫李国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以一己之力肩负起大家庭的希望与责任,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父亲一生育有五个孩子,然而命运弄人,大哥建国和二姐建春在我尚未降临人世时,就因疾病早早离去。这是父亲心底无法言说的伤痛,也是我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那未曾谋面的哥哥姐姐,宛如雾霭中的幻影,给我的童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为了给未来的孩子带来好运,过年时父亲从舅舅家抱回乖巧的表姐“压长”,并定下特别的规矩:我和弟弟不能像寻常孩子那样称呼爸爸,妈妈,而是称父亲为“大爷”,母亲为“阿爸”。这份别样的期许,如同温暖的烛火,照亮了我和弟弟成长的道路。
小时候,大爷是我心中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与故事宝库。夏日的夜晚,我总会召集一群小伙伴,围坐在大爷身旁,缠着他讲故事。月光如水,洒在父亲满是勋章的胸膛上,熠熠生辉。那些勋章,是他抗美援朝岁月的荣耀见证。旁边那只略显陈旧的军用水壶,虽已褪去昔日的光泽,却承载着生死攸关的往事,是救过大爷命的“功臣”。
父亲讲的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刻下深刻印记。在《雪地中的坚守》里,新兵小李在深夜执行潜伏任务,寒夜的酷寒仿佛要将世间万物凝固。敌人的巡逻队步步逼近,战友们屏着呼吸,大气都不敢出。小李的手脚早已冻得麻木,可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咬牙强撑,直到敌人离开。那句“绝不能暴露,要完成任务!”掷地有声,至今仍回响在我耳畔。《弹坑中的干粮》里,战场上炮弹轰鸣,硝烟弥漫,卫生员小王在转移伤员时躲进弹坑。饥饿的伤员拿出仅有的干粮分享,小王却婉拒。敌军逼近,两人默契潜伏。危险过后,破碎的干粮见证了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这些故事,让我们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保家卫国历史,懂得了志愿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团结友爱的崇高精神。它们如同一颗颗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伴随我们茁壮成长。
退伍后的父亲,为了家庭生计,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在方家屠场工作时,每天天未亮,当整个世界还沉浸在梦乡中,他便早早起身,赶赴屠场。他主动承担起扫猪圈的义务活儿,从不计较回报。按猪腿是个体力活,需要十足的耐心与力气,父亲却做得一丝不苟。工作时,他总会带上桶或盆,放上一把盐,小心收集猪血,拿回家煮开、切块,再一家一家送给村里的乡亲。他的善良与热心,如春风化雨,温暖了整个村子。村里的老老少少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关爱他人、传递温暖的种子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
后来,父亲到龙马高中校煮饭。在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露天电影是大家难得的精神盛宴。只要听说星期六晚上学校放电影,村里的小伙伴们就兴奋得如同过节一般,三五成群地往学校赶去。到达学校后,我们总会第一时间找到父亲。他总是满脸笑容,热情地帮我们找板凳、占位置,还毫不犹豫地掏钱给我们买糖果。甜蜜的糖果,伴随着热闹的电影画面,成为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电影结束后,如果时间太晚,父亲会让我们睡在他的床上,自己则去高中校外面烧窑的棚子里休息。他从不抱怨,总是默默地为我们付出。第二天,他还会带着我们去长河,在那里坐船去宋家坝玩。对于从未坐过船的伙伴们来说,这是一场充满新奇与欢乐的冒险。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对未知的旅程充满期待。父亲看着我们开心的模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冬日暖阳,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父亲的爱如阳光普照,不局限于我们三兄妹,他对每一个孩子都关怀备至。他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关心他人。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们 52 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给予我们的温暖与关爱,始终鲜活地留在我们心里,从未远去。每当回忆起与父亲共度的时光,那些故事、那些温暖的瞬间,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给予我力量和勇气,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坚守着善良与勇敢,传承着父亲给予我的宝贵精神财富 。

读后感:缅怀父亲
——岁月深处的温暖印记
作者/孙学江
阅读李淑林女士的《缅怀父亲:岁月深处的温暖印记》,我被深深地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与坚韧的时代。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作者父亲李国安一生的回忆,更是一段关于家庭、爱与牺牲的动人篇章。在字里行间,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亲眼见证了那位坚毅而深沉的父亲,以及他如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以一己之力支撑起整个家庭,给予子女们无尽的爱与希望。
李国安先生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他不仅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子女们心灵的灯塔。在失去两个孩子的巨大悲痛中,他没有沉沦,而是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用独特的方式——将表姐视为己出,并立下特别的称呼规矩,寄托了对未来子女平安顺遂的深切祈愿。这一份独特的期许,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火,照亮了子女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他们成长的岁月。
文章中,作者对父亲讲述的抗美援朝故事记忆犹新。那些关于坚守与牺牲、关于英勇与团结的故事,不仅深刻烙印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打动了我。父亲的勋章和军用水壶,不仅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代不断前行的精神符号。它们教会了我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团结友爱的崇高精神,这些品质如同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
退伍后的父亲,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中,而是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以无私的爱与奉献,滋养着家人和乡亲们的心田。无论是早起赶赴屠场、主动承担扫猪圈的义务活儿,还是将猪血煮开切块送给乡亲们,父亲的善良与热心,都如同春风化雨,无声地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他的言传身教,让关爱他人、传递温暖的种子在子女们心中深深扎根。
文中还描绘了父亲在校煮饭时,对子女们的关怀备至。无论是帮我们找板凳、占位置,还是掏钱给我们买糖果吃,那些甜蜜的回忆,成为了作者童年中最美好的片段之一。父亲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总是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一切,他的爱如阳光般普照大地,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与关爱。
如今,虽然父亲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爱与教诲,却永远鲜活地留在子女们的心中。每当回忆起与父亲共度的美好时光,那些故事、那些温暖的瞬间,就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与勇气。
李淑林女士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份深沉的父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她不仅是在缅怀父亲,更是在传承那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份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善良与勇敢的本心,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缅怀父亲:岁月深处的温暖印记》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让我们看到了父爱的伟大与无私,也让我们明白了珍惜眼前人、传承爱与希望的重要性。愿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让爱与温暖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
李淑林,网名阳光,注册志愿者,仁义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东坡诗词协会会员,仁寿诗词协会会员。年年被名篇评为文学领军人物和年度功勋人物。

作者简介
孙学江,笔名孙学江工作室、独孤一剑,退役军人,中共党员,文学爱好者。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描绘人生百态与社会万象,荣获半朵中文网高级专栏作家。其作品遍布各大网络平台,深受读者青睐与好评。
2024年在星耀华夏·盛世好文学“华夏文豪杯”全国征文赛中荣获亚军,并晋升为名篇金榜总编辑,同时受聘为名篇金榜总顾问与创始讲师,在名篇金榜十大人物编辑赛中斩获“风云人物奖”,并在名篇金榜“华夏文豪杯”大赛中再度夺魁,荣获“钻石奖”。人生感悟:大道至简,诸法自然;与时俱进,因果相承。种下大豆不会收获玉米,世间万物皆有其定数与规律。
1983年10月入伍,1985年11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1987年4月退出战场。1989年4月退出现役,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岁月碾压欲成泥,成形煅烧方成器。生活沉淀一杯酒,完美无瑕做传奇。”所谓的英雄,皆是时代的产物,并无超时代英雄或英雄时代之说。
在这里有个观点说一下: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但结果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一个是旧事物的灭亡和嫁衣,道理都知道,但细思的人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