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教书生涯
王慧仙
有人认为“当老师好,没大福,没大害,受人尊敬,一年还有两个假期”。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成为老师并非易事,常被戏称为‘娃娃王’,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如果学生未能考取学校,老师可能会受到家长的责备。有些学生成才后,或许会感激老师的教导,但也有学生可能对小学老师持有轻视的态度。那些未能成功的学生,不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反而归咎于老师没有教好,仿佛老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却毁掉了自己。”
我任教三十多年,深深感到当老师很好,退休后,被原单位返聘又干了九年教育工作,由于要给儿子带孩子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教育行业。
1971年高中毕业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失去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同时,根据当时的情况,分配工作似乎也遥不可及。尽管如此,我仍然怀揣着一丝希望,留在学校等待招工机会。在母亲的远见卓识和耐心劝导下,我抓住了本村民办学校招聘一名教师的机会,匆忙回家担任了民办教师一职。虽然我并非师范院校毕业,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但得益于父亲生前是教师,以及姐姐和姐夫也从事教育工作,我对教育领域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踏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由三间平房改造而成的教室,里面摆放着几张其他学校支援的破旧课桌,以及几条缺胳膊断腿的长凳。老师的办公室仅有一张摇摇欲坠的大方桌,教具中像样的只有一块黑板。尽管如此,操场却异常宽敞,或许是因为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学生方面,有一个三年级学生和十二个一年级学生。面对这样的条件,我感到束手无策。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我勉强上了一周的课。在学区会议上,我为难地汇报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学区校长和老师们热情地为我出谋划策,建议我把唯一的三年级学生转到其他学校,并且我的两位小学老师主动捐献了几张课桌和几条凳子,这让我看到了教学的希望,并且增强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例如,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坚决反对孩子转学,担心没有同伴陪同,孩子在往返途中可能遭遇危险。这并非家长不讲道理,而是现实情况确实令人担忧:最近的学校距离也有五里之遥,且道路崎岖,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独自走读确实充满风险。因此,只能让孩子继续在目前的学校就读。为了提升入学率,我们深入了解了学生失学的原因。一些孩子因为学校距离遥远,家长担心安全问题而失学;还有些女孩因为传统观念的限制而未能接受教育。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成功动员了这些孩子复学,包括三年级、二年级甚至四年级的学生。在短短一年内,学生人数从十三名激增至七十多名。在教学之余,我还利用校园周边的空地带领学生种植蔬菜,并用卖菜所得购买体育器材,如篮球、羽毛球等。这些举措赢得了社区的广泛好评,并引起了县文教部门的关注。他们开始拨款支持学校建设,增加师资力量,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至于我个人,尽管在社会关系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无论我如何努力,似乎总是无法摆脱这个阴影。每年的转正鉴定中,同事们对我的评价都很高,但最终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狗咬尿泡空喜欢”。这种反复的挫败感让我深感失望。然而,我自我开导,尽管作为民办教师的工资微薄,每月仅十七元五角,但生产队提供的口粮却相当可观,一年可达五六百斤,还有柴草。秋收时,各生产队都会通知我分得粮食和柴草,学生们也争先恐后地用自家的车帮我运回家。有一个回民生产队位于半山腰,我担心安全问题,不让学生去拉,但学生们却背着我,一步一步地将粮食和柴草挪到我家。甚至有些学生的家长是队长或保管员,他们总是提前告诉我:“要多给老师分一些。”生产队长、保管员以及学生的这些行为让我深受感动,我坚信,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教师,在人格上并无任何区别。
1978年,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的政策得到重视,到了1979年,相关政策正式实施。我被调至本学区一所新建的学校。虽然住宿条件和学生的教学用具尚可,但教学质量堪忧,该学校在全学区中以问题重重而闻名。在安排课程时,五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成了烫手山芋,无人愿意承担,担心学生考试成绩不佳,导致学校排名垫底,受到家长的责难。我挺身而出,接手了这些课程。我明白全县的升学考试题目是由县文教区统一出题,各校的五年级教师们都想方设法预测题目,编写复习提纲,以期提高自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我也一样,除了确保学生掌握本学年的课程内容,我还额外刻印了许多三、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和重点部分,以及其他学校的复习提纲。通过督促学生复习,不知是学生们时来运转,还是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有九名学生考上了中学,成绩在全学区名列前茅,成功摘掉了“老大难”的帽子。我本想动员那三名未考上的学生通过复读来实现他们的初中梦,但遗憾的是,我被调离了这所学校,计划未能实现。
调任至距离县城较近的一所藏族学校,尽管这所学校是新建的,位于两个村庄之间,周围没有住户。几位老师每天上课来校,放学后便各自回家,学校便空无一人。我住的第一个晚上,只听见老鼠在天花板上打架的声音,到了半夜,它们又在土炕上吵闹不休,仿佛要爬上来咬我们,吓得我们母子三人蒙头等待天亮。幸运的是,有我妈妈的陪伴。校园里,用我儿子的话来说,“这个学校像农场,只不过长的是高高的蒿草而非庄稼。”由于几位老师一心只想调到离家近的地方工作,他们并没有真正安心在这片荒凉的学校里待下去,只是得过且过,校园内杂草丛生。
我到校后的首要任务是购买药品消灭老鼠,其次是动员学生携带工具清理杂草、打扫卫生。按照藏民在院子里编织巴黎、营造花园的传统,我们在每个教室门前编织了巴黎,种植了花卉,学校面貌的改变使得学生家长非常欢迎,甚至将原本在城里就读的学生转到我们学校,以便就近上学。我姐姐来探望我们时,听我母亲讲述了刚到学校的经历,她打算去县文教局理论。我则说:“文教局之所以将我调到这所学校,是希望找到一个愿意安心住校的人,并且相信我能够管理好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再说,条件越是艰苦,越能做出显著的成绩。不信你看,下次你来时,这里将成为一个世外桃源。”
藏族同胞的个性坚韧不拔,一旦制定了计划便难以被说服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是:只要孩子能够完成小学教育,认识一些字,能够阅读经文就足够了。每年吸引学生入学并不困难,两个相邻村庄的孩子几乎都接受了教育。然而,到了小学毕业升入中学的阶段,家长们往往不愿意让孩子继续深造,而是希望他们成为僧侣。作为教师,我们面对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不得不努力说服家长。一旦孩子通过考试,家长通常也会顺从孩子的意愿,支持他们继续接受教育。一位名叫马登明的学生曾向我的同事透露:“如果不是王老师说服我父亲让我继续读书,我可能就会成为一名孤独的僧侣。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在我们几位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校园环境也变得井然有序。来访的同事们赞叹道:“这里风景如画,环境宁静,比城市里的学校好多了……仿佛是世外桃源。”
1986年1月,得益于两地组织的关怀,我被调至天津大港油田,与在那工作的丈夫团聚。最初,我被分配到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由于我的地方口音较重,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安排我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并负责给各年级上图画课。尽管我是从乡下来到城市,但我的少先队工作深受学生喜爱,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以及局团委的重视,被评为优秀辅导员。然而,由于上班只能乘坐班车,而丈夫外出工作时,两个孩子无人照顾,连午餐也无人准备,我只好向组织提出申请,请求调到离家较近的教育单位工作。组织科的科长非常理解我的困境,听取了我的情况后,便将我调至一所离家较近的学校。该校的主任和校长都同意接收我,但有一位姓吴的书记坚决反对,理由是我的地方口音较重。为了照顾我,组织科最终以图画老师的名义将我调至不脱离教育行业的幼儿园,这导致我失去了在学校工作的机会。在幼儿园,我通过在黑板上书写来辅助教学,学生们能够理解,他们的领悟能力也很强。而给幼儿上课则需要像使用哑语一样通过肢体语言和直观教具来进行。我每天都会听收音机、看电视来学习普通话。
更令人悲伤的是,刚到幼儿园时,老师们得知我是图画老师,便请我为教室绘制美化图画,如小鹿、小羊、小朋友、老奶奶等。我从未画过儿童画,以前给学生上课时,都是依照图画教材进行,备课时也有准备。我只会画些水果、蔬菜、容器等静物,从未画过动物。为了面子,我不能说自己不会画,只好让老师们留下他们想要的图样,下班后带回家,在玻璃上描摹,晚上借助灯光将图案放大到墙上的白纸上。老师们称赞我画得逼真,但谁知道我心里有多惭愧。于是,为了美化幼儿园的环境,我购买了一大堆教材,争分夺秒地学习儿童画。这是我教育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正如俗话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的一两年内,我就能现场为老师们画出他们所要求的图画,并且将小动物画得栩栩如生,赢得了老师们的赞扬。
直至1998年退休,我指导的幼儿在绘画、剪纸、泥塑、科技小制作等项目上,每次参加局里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均名列前茅。那些曾接受我辅导的孩子们,总是难忘我对他们的耐心指导,逢年过节时会打电话来问候和祝福。家长们的短信中也常常流露出诚挚的感激之情,这让我深感教师职业的尊贵,真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豪感。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早年创作,发表过几篇作品,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若干。

投稿须知
1、都市头条(ID:10950627)和茌平文苑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生成作品投稿。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