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食品变祭品
作者 刘飞
我的信奉的行孝理念是:父母在世的时候,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就要穷尽一切孝敬父母,决心不能把父母喜欢吃的食物沦为祭品。前两年临近春节的一个午后,88岁母亲与家人聊天说:一直没有吃够在济南买的那种桃酥。我和女儿都在看手机没有参与聊天。
回到济南后,我在银座购物中心在面点柜来回逛着,努力回忆母亲说是哪种糕点。母亲爱吃甜食,平时我们给她买了太多的糕点,怎么也想不起她说的是哪一种。凭借着记忆,把给母亲买过的、说过好吃的几种糕点买了三、四百元的,准备过春节时带回老家给母亲吃。
回到家时,我透过窗户看女儿提着一大堆东西下车,进屋时告诉我:在老家时听奶奶说没吃够那种桃酥,具体也记不住是哪一种,今天下班后我去银座商城买了几种平时奶奶爱吃的糕点。我看了看女儿买的糕点不比我买的分量和种类少。
我和女儿听了母亲的聊天,都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但都牢牢地记着心里,回到济南,不约而同地到银座商城买了几乎相同的糕点。
春节时带回老家,母亲异常的高兴,埋怨我们买的太多了!打开大包小盒,在十几种糕点中我终于确认了母亲说的那种没吃够的桃酥,那是那一堆糕点中最普通、最便宜的那一种。想着以后多给母亲买些吃,争取让她老人家吃够。
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谁知道我和女儿买的那两大包糕点都没吃多少,剩了一大堆,最终也都变成了祭品。
那年春节,母亲的身体和精神时好时坏的,陪我们一家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正月初九的夜里驾鹤西游。第二天,我和妻子儿女,冒着小雪赶回老家,母亲已经生前自己挑选的寿衣,安详躺在堂屋中。
雪越下越大,初十的那天夜里电闪雷鸣,在我记忆里一直没有经历过正月里天气下着大雨还伴着道道闪电和轰隆隆的雷声。
在鲁西南地区那场大雪一直延续了三四天,到母亲的葬礼基本结束时才逐渐停下来。据新闻报道分析:这场大雪是近五十年以来同期罕见的大雪。
转眼间,母亲仙逝已经一年多,如今到了第二清明时节了,计划着回老家给先人们扫墓,忙碌着准备祭品,列了个清单,感觉着都准备好了。恍恍惚惚的感觉还缺点什么东西。我崇尚厚养薄葬,也反对铺张浪费,不愿意把食品变祭品,但是最后也没忍住去银座商城买了那种母亲说的没吃够的桃酥,心里劝自己说母亲仙逝的头三年的清明节还是要上供的!世上再好的美食父母和先人们都吃不到嘴里了。上供的祭品只是一种思念和情节而已。
父母的安息长眠的地方,也成了我们思念和的牵挂的地方。
清明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天空飘着小雨,引发了对于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更加珍视现实人生的每一刻。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流淌着我们对过去亲人的思念,承载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或许,在天堂的先人们并未真正离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永存于我们的心中。
其实世间的感情莫过于两种:一种是长厢陪伴却浑然不知,另一种则是相隔于阴阳却怀念到哭!
写于2025年清明
作者简介:
刘飞,山东省孔孟之乡,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现为央媒首席记者、摄影师、作家和应急管理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