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当地方方言走进大学课堂,这不仅是语言教学的创新尝试,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深刻对话。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将其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本质上是对“语言即文化”理念的践行,它打破了普通话一统课堂的固有模式,让学生在语言差异中触摸文明的多元肌理。
大学开设方言课程,是对“语言霸权”的温柔反叛。长期以来,标准化语言的普及推动了社会交流效率,但也在无形中将方言边缘化。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曾指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方式的载体”。当学生学习吴侬软语的婉转、川渝方言的诙谐,实则是在解码不同地域的认知逻辑与情感表达。例如粤语中“执输行头惨过败家”(意为错失先机比败家更糟糕),生动展现了岭南文化中对机遇的重视。这种文化密码的破译,远比简单的语言学习更具认知价值。
“不懂就问”的倡导,本质是构建包容性的文化对话场域。方言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语言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尊重差异的文化自觉。当学生因方言产生误会时,恰恰暴露出语言背后的认知盲区。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理解一种语言必须理解其使用的社会语境。通过主动提问、深入交流,学生不仅能掌握方言的词汇语法,更能洞察方言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这种“从语言到文化”的探索过程,正是消除偏见、促进文化理解的关键。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加速的今天,方言课程的意义愈发凸显。数据显示,我国现存130余种方言中,部分正面临代际传承断裂的危机。大学将方言纳入课程,既是对濒危文化资源的抢救,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坚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学生以开放姿态拥抱差异——这种能力,在人口流动频繁、多元文化碰撞的现代社会,比任何专业知识都更具现实意义。
地方方言登上大学讲台,是对“知识边界”的重新定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要培养“会说话的人”,更要塑造“懂文化的人”。当学生们主动探索方言背后的故事,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跨越地域、理解他人的文化胸怀。这种包容与求知的精神,或许才是方言课程给予当代青年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