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金高
编辑:黄晓明
制作:对韵翁
配乐:没马的骑手
在“党内一枝笔、红军书法家”舒同家乡,有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中医特色风景点。此即栀子园,地处圩上桥镇东岗村委会邓家村小组之蛇山,占地约4亩。由东乡区中医界领军人物邓一齐、邓克忠筹资出力,历时8年方才建成。
乙巳蛇年清明节后,邓一齐带我参观栀子园。站在通往吉泰亭的台阶上,他动情地告诉我:“该园分为三期施工,第一期工程于2014开始, 主体工程是平地基、修路、砌台阶、建造吉泰亭和矗立《邓公传》及《亭台记》碑刻,栽种栀子、松柏等树。建园初衷是为了纪念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祖父邓吉泰中医师。”原来如此,怪不得亭以邓公吉泰命名。
走进用花岗石材质6柱双层翘檐式吉泰亭,但见亭柱楹联:疗伤祛痛效如桴鼓技艺湛,济人忘利身无长物医德高。联赞邓公之医德医术。吉泰亭内壁有五幅图画,其中三幅中医典故画由邓一齐创意,原东乡县文化馆周荣幸馆长绘制。分别是:《黄帝内经的由来》讲黄帝与歧伯等四位臣子讨论医学,后人据此编写出《黄帝内经》,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另一幅是《齐王与扁鹊的故事》讲齐王抱将死之疾怒扁鹊之先见,通过齐王患重病而不知,反而讳疾忌医,启示后人要重视疾病早期的预防,同时表明扁鹊望诊医术之高超。还有一幅是《董奉造杏林》描绘东汉时期的董奉医师(与张仲景、华陀并称“建安三神医”),诊病不收钱,愈者只需根据病情轻重栽种几棵不等的杏树答谢。后来杏树成林,又以杏果换谷物,接济贫困者,深得百姓敬仰。后人以杏林比喻中医事业,以杏林春暖比喻医德高尚。还有二幅图画反映当代中医名人,一位是已故广州中医大学邓铁涛教授,另一位是天津中医大学张伯礼校长,因为他们在“非典”“新冠”疫情流行时,采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令全球卫生界称赞的业绩,使中医药誉满全球。
栀子园入口处,我看到《邓公传》及《亭台记》。邓一齐告诉我:碑刻长 2600厘米、宽1300厘米 、厚12 厘米,由两块石板镶接而成,每块重达千斤有余。细品《邓公传》,知邓公吉泰诊疾疗病,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普同一等,诊费尊便,少给不计较,多给退款,遇十分贫困者,分文不取,还赠钱购药;公毕生耿直,生活俭朴,仗义疏财,好善乐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闹饥荒,某朋友饥寒交迫,公把仅有的六元钱中的四元,嘱孙儿踏雪十里,无偿送至友人家中,受赠者感激涕零。后辈赞曰:“富有固然好,清贫也不差。帮人己受苦,堪称活菩萨”。再看《亭台记》,介绍邓氏后辈们集资,请能工巧匠建造等情形。《亭台记》中特别强调:为邓公造亭立传,上可启先灵之昭鉴,下可唤子孙之敬畏。旨在呼吁邓公后昆报先人之恩,扬先人之长,学邓公之高德,爱国爱家、做事敬业、为人诚信,修浩然正气,养铮铮铁骨!
我清楚记得:第一期工程竣工之后,东乡区内外近20位文人墨客前来参观,称赞此举意义深远,是优良家风家教传承的生动样板。他们纷纷拿起笔墨纸张,创作出一幅幅饱含热情的作品。东乡诗人俞正描绘场景时写道:“东皋耸翠伴青坟,花到清明栀子芬。日起松间留暖照,燕回水畔剪春云”。时任区作协主席何光梅在《清平乐·蛇山》中写道:“层林拨雾,信步兰亭处。晓月轻风知几许,孤鹜闲云常住。青山环映烟湖,题香醉墨熏炉”。省作协会员杨金高诗赞吉泰公“归隐东岗藏正德,追随扁鹊弄歧黄。高风拂过民开智,德雨牵来佛赐光。”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熊墨驺先生生前一首《后庭芳》赞之:“杏林吉泰多芳艳,刻碑金匾。悬壶济世情难掩,慰乡民愿。仁心良医传经典,作春蚕茧。后昆孝德动檀点,一齐开衍。”将栀子园主人翁的功绩及后代的孝敬之心写得情真意切。江西诗词学会会员陈捷作《江城子 ·忆邓梅仁老人》,赞美“蛇山半岭郁葱茏,沐春风,傲青松。小小亭台,四面簇花中。栀子花开香十里,谁常客?蝶和蜂。傍栏极目忆邓公,觅遗踪,泪朦胧。救死扶伤,不倒杏林翁。积善成荫子嗣孝,承薪火,耀长空。”
更有中书协原主席舒同长子舒关关生前赠墨宝“东乡的骄傲,群众的福音”。其舒体真传,遒劲有力,实属孤品。抚州文坛泰斗、市中级法院前院长张山东亲自操笔,草书如龙。原东乡县副县长张黄生奉献别具一格的大作。进贤县微雕大师,创两项吉尼斯记录者周信兴挥毫“仁者爱人,医者仁心”。此外,临川区书法家吴德恒,东乡文化名人周志林、姜新星、陈凤鸣、辛斌义、何党辉、邹自林、辛金明各尽其才敬呈作品。刹那间,文若星光灿烂,绚丽多彩;书似行云流水,龙飞凤舞。出于为书法之乡传名,既缅怀先祖,又启迪邓氏后人弘扬祖德,造福桑梓。于是,邓一齐有了兴建诗词碑廊的想法,遂决定进行第二期工程。
第二期工程于2018开始,主体工程是辟山填地、买石刻字,定制、安装石雕像,兴建诗书碑廊、拓宽植树范围、延修道路。其用意是让文香宝墨流行于世。有朋友提出仅建一个诗书碑廊难以达意,邓一齐认为言之有理,遂决定在蛇山山顶矗立祖父邓公吉泰石雕像。
置身竣工现场,我看到《诗书碑廊》呈曲型,长11米。邓一齐说,为防新填土地沉降,待时两年有余,地基双层地梁加固顶部嵌瓷龙一条,头向东南,尾垂西北,碑廊镌刻10幅诗词书法,呈现诗书珠联璧合。石雕石刻,做工精良,大有“碑文昭日月,廊书写春秋”之气派。《诗书碑廊》的背面图框,图文并茂介绍栀子园的三期工程开展情况,记述邓氏三代人参加栀子园义务劳动图景,以及志士贤人友情帮助情况,展示部分领导和友人参观栀子园的照片。沿坡上山顶,吉泰公身背药箱,手持雨伞,出诊模样的石雕赫然入目。雕像来自河北某地,制作费时年余。在基石四周,有邓一齐创作的《出诊》《济困》诗,雕像展现出邓公吉泰古道热肠之神采,诗词反映出邓公服务百姓的情景。
图三、邓一奇著作封面
2022年,邓一齐先生基于吉泰公行医实践中的良好医德与《诗书碑廊·大医精诚(摘录)》中的内容很吻合,觉得他们之间构成一个真实的医学道德故事,可启医人之深省,可供后代学习借鉴,因此构思将此园提升到展示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的角度拉开第三期工程建设序幕。这期工程主要是:镌刻两位领袖对中医工作的指示碑文、建设《中医人文》碑廊,栀子园简介石刻、邓一齐医师手记,增修上山台阶、牵电装水,兴建治未病研究室、肿瘤防治研究室(简易房)、建造厨房卫生间、为栀子树造型。
于是,我们看到:园门右侧是毛泽东主席的竖式题词“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左侧是习近平主席的横式语录“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两代领导人对中医药高度评价,犹如指南针,是中医药工作者的遵循。
习主席语录左侧是栀子园简介,静心品读引人入胜。拾级而上,在吉泰亭左侧山坡,建有《中医人文碑廊》其中4块中医知识石刻,记载中医最核心的知识点。《何谓中医》网文是:“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以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主要手段采集临床资料,通过四诊合参,运用辨证论治诊断疾病及其证候,采用天然药物组方或采用非药物疗法,实施预防、治疗、保健的医学行为主体”。邓一齐勇于创新,将之修改为: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本,以望、闻、问、切四诊为手段,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导向,以天然药物和其他疗法相结合,实施预防保健、治疗疾病的医学行为主体。他告诉我:“修改的结果带来5方面变化:一是字数由105个缩减为80个,便于记忆;二是避免重复,如‘天人合一’被删,因为它实质上就是阴阳学说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所包含的内容;三是补充了重要内容,增加了‘五行学说’4个字,因为该学说中的生克乘侮变化,是阐述阴阳学说互根互用,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规律性,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易经、中医、道学、古代哲学的共同理论基础,如此重点不可不提;四是删除了一些具体的操作过程,如采集临床资料、四诊合参,诊断疾病及其证候等,这些属于诊疗的具体措施或过程,不宜作概念之语;五是调整顺序,将预防保健同一性质的内容归在一起,把治疗加上了宾语‘疾病’,使句子更加完整。”尤其是那块《何谓养生保健》的内容为他首创,至今还找不到确切的定义。他竖立的阴阳合图、五行生克图、10幅历代中医先贤画像及简介,令我肃然起敬。我相信:中医鼻祖歧伯,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10位传统名家,倘若在天有灵,一定会加持他德艺双馨更登新台阶。他将中医药理论奠基人和最具代表性的医学家、药学家、养生家以及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学领军人物介绍给观众,使后人世世代代纪念他(她)们。其中选择女御医义妁颇具深意,一改过去十大历代名医无女性的历史,显示出性别平等。
图四、吉泰亭内壁
在吉泰亭下方,我注意到《邓一齐医师手记》映射出他的学识,如《中医五大优势》《四诊要领歌诀》颇具科学性、独创性,经验性,概括性;尤其是养生功法《长寿耳功歌诀》为其首创,对益寿延年很有作用;最具深意的《七十寿诞有感·一齐守一》用十个一字,构思出一首诗。诗云:“ 一盏一杯觅知音,意一心一医道行。一字一句书堆里,知一守一荡光阴。”此诗耐人寻味,道存养生真谛,可资有缘借鉴。
漫步栀子园,邓一齐选栽的500余棵栀子树,四季常青,寓人四季长情,盛开的白花散发出清香,具有追祭敬奉先人之妙用,其果实及根可以治病愈疾。栀子树于医学、祭祀两者皆宜,取名《栀子园》更是情理相融。其中绿色植物的造型,如碾船、擂钵、戥子、酒壶、麝、蟾蜍等更能突出中医药特色。石亭东边有邓一齐著作《嵇康<养生论>诠释及拾遗》封面石刻,有敬奉祖先之意。2021年东乡区老年大学将此书初稿送至《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教材评选委员会参评,被评为出版教材优秀奖,在全国71本获奖书单里,这是我省各级老年大学中唯一获奖作品,亦是国内县市(区)级老年大学的唯一获奖作品。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单宝枝博士在该书序言中给予高度评价:“我认为,本书值得一读,因其是一本为您增寿添福的书,是一本为社会健康助力的书,是一本有助于人类尽早享尽天年的书。”有读者称赞“著作已成见功底,古为今用众受益。”并一口气买下10本书,当作礼物赠送亲友。太极书法创始人张黄生作诗庆贺“佳作传世惠古今,健康中国有真经。温古知新吉泰功,情感化作杏林春。”
沿诗词碑廊往北而下,有一20平米的简易房,是邓一齐中医治胃病研究室、栀子园基金管理办公室以及恶性肿瘤中医临床防治研究室,三室合一,人数不多,外观简陋,但实际效果非同凡响。这些研究课题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结出了部分果实。栀子园全部设计、创意由邓一齐独自谋划,整体以宣扬传统文化为中心,以十为主题,邓公盼十孙,十孙齐出力,共建栀子园。十副诗词,十种不同的书法,十位中医泰斗,十级台阶,十个一的诗句,十种植物造型,构成一幅古风浓郁,新风扑面的图景。身临其境,我们倍感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到纯朴的医德医风,岂啻心旷神怡?抬头远望,此园不但是传统文化展示点,医德医风教育点,别具一格的旅游观光点,更是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科研点!
歌曰:书法之乡出奇景,风光总与四时同。园中栀子养清气,文以化人九州红。
图五、邓公吉泰石雕像
杨金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65年9月出生。曾任北京《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龙山行吟》《东乡之光》《赤子心歌》《金高读书》《杨金高散文随笔选》。有作品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在《中外诗人》多次发表个人作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