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的矛盾与诗意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城市里,玻璃幕墙反射着光影,就像一场不停歇的皮影戏。我用手指划过写字楼窗台的灰尘,能看到金色的小颗粒在阳光里跳舞,那是被高楼大厦过滤后的时光碎片。在堆满文件的办公室里,它们悄悄飘落,像是给现代文明做了个小小的标记。楼下十字路口,红绿灯像指挥家的指挥棒,把汽车的嘈杂声和行人的脚步声,变成了一首交响乐。24小时便利店的灯,在黑夜里照亮了漂泊者的影子,橱窗里微波炉转着,好像在温热着无数异乡人的故事。
走进乡下,土地仿佛用另一种语言,诉说着永恒。五月的稻田里,蜻蜓停在稻穗上,就像在写风的样子。青石板上有很多坑坑洼洼,那是以前祖辈穿着草鞋走过,留下的岁月痕迹。傍晚,炊烟从黑瓦屋顶升起来,碰到电线就散开了,那些电线就像琴弦,把古老的牧歌变成了现代的曲子。守林人的木屋里,能闻到松脂的香味,还能看到路由器发出蓝光,长满苔藓的井台映着天上的北斗七星。山脚下新修的高速公路,好像把银河的碎片洒向了远方。
我们就像时空的摆渡人,在城市与乡村的缝隙里,种下了乡愁。在地铁轰隆隆的声音里,会突然想起夏天夜里纺织娘的叫声;手指划过手机屏幕的时候,又会渴望摸到竹简上的墨迹。在科技大厦里,有人戴着VR眼镜,体验草原的广阔;在农家乐的帐篷下,游客拿着天文望远镜,看猎户座的星星。这就像是时代给我们的暗示:我们一边在虚拟世界里找桃花源,一边在数字浪潮里打捞过去的时光。
其实,也不用觉得这种感觉很痛苦。古长城的砖缝里长出野花,不就是文明和荒野在悄悄对话吗?黄浦江芦苇荡里的候鸟,就像城市写给天空的情书。真正有诗意的东西,往往就藏在这些矛盾里。就像苏州博物馆的假山,映着现代玻璃的光;丽江古城的老房子飞檐,和直播杆在黄昏里形成了一幅特别的画面,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在某个时刻又能和谐共存。
我们不妨做新时代的游牧者,在堵车的早晨,心里默默念着陶渊明的诗;用无人机拍梯田的样子;用高科技去研究古茶树的年龄。当工业的节奏和大自然的节奏合在一起,当电子的声音和蝉鸣声一起响起,我们就会明白:生活的智慧,不是非要在高楼大厦和乡村小屋之间选一个,而是让我们的灵魂,变成连接两个世界的桥,一边连着网络信号,一边飘着桂花香。
现在,我在智能的客厅里,捧着一本古书《诗经》,看着屏幕上的字和灯光一起闪烁。窗外的霓虹灯照亮了路边的树,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能算出千里之外老家稻田的天气。矛盾一直都在,但在时间的打磨下,也能变成一种新的美。扫地机器人在地毯上走,智能音箱用温柔的声音念着古诗,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也能长出比乡村更有活力的诗意。
我们生活的选择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我们走在城市的灯光下,心里却记得小时候萤火虫的光;敲着键盘写代码的时候,手指好像还留着泥土的温度。这就是生命奇妙的地方:在矛盾里,我们能活得像彩虹一样多彩,呼吸里既有网络数据的气息,又有稻花的香味。在现在和过去的对视里,我们就像一座不会结冰的桥,一头连着现代科技,一头连着乡村炊烟,而我们在桥上走着,既能用无人机看星空,也能在下雨的夜里,听出蟋蟀的叫声。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