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朱志勇的战友情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在岁月的长河中,战友情谊如星辰般闪耀。我与湖北省武穴市重点项目办公室朱志勇的故事,便是其中最璀璨的篇章。
军旅初遇:热血铸就情谊根基
朱志勇入伍上海某海军部队时,我在湖北武穴市人武部任职。虽未同处一营,却因对军人使命的赤诚共鸣而亲近。他在东海之滨以海浪为笺、甲板为纸淬炼军人意志,我于家乡以迷彩为笔、训练场为卷守护地方武装,虽相隔千里,却都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为信条,用青春热血书写军人担当。这份跨越山海的默契,让我们的战友情从萌芽便深植家国情怀的沃土。
退伍转型:坚守本色的不同战场
退役后,朱志勇凭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的笔力功底,入职武穴市电视台任记者。他将军人捕捉战机的敏锐融入新闻事业——镜头聚焦棚户区改造现场的汗水,文字记录乡村振兴路上的笑脸,让民生百态成为时代注脚;我在住建局深耕城市基建,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市政管网升级,用卷尺丈量城市发展,以图纸勾勒民生蓝图。职业路径虽异,却都以“退役不褪色”的信念,在地方建设中延续军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奉献底色。工作间隙的相视一笑,总能从他眼中看见未改的赤诚——那是新闻理想与乡土情怀的交织。
匡山寻踪:军人式执着的文化远征
朱志勇的老家武穴市余川镇地处匡山(古称太平山)腹地,自幼听长辈讲“吴承恩在荆王府任职时,常登匡山采风”的传说。这份浸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记忆,在他心中埋下探秘《西游记》的种子。此后十余载,他以军人“攻占高地”的韧劲儿,展开一场文化考据的“攻坚战”:
方言密码:逐句比对书中“夯货”“不当人子”等俚语与武穴方言,发现“小厮”(武穴话指男孩)、“吃搭搭”(贪吃模样)等词汇直接入书,语音语调如出一辙。
山水镜像:三上藏秘洞,见瀑布自百米峭壁垂落,隐于洞穴如“水帘洞”般奇幻;五探五峰山,五座山峰并列如五指擎天,恰似书中“五行山”原型;走访龙门冲村,清水潭波光粼粼,村民口耳相传“东海龙王曾在此显灵”,与小说龙宫意象不谋而合。
史料拼图:从《蕲州志》中钩沉吴承恩任荆王府“纪善”的三年任期,结合匡山属荆王府辖区的史实,论证其晚年创作《西游记》时,极可能以匡山风物为灵感源泉。
学术突围:带着手绘的匡山地图与古籍批注,北上拜访中国西游产业专家齐麟,南下请教蔡铁鹰教授,2014年牵头举办“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讨会”,促成全国20位专家联名签署《匡山共识》,认定武穴匡山为“《西游记》成书重要背景地”。
从战士到学者:不变的赤子之心
2025年,朱志勇受聘为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吴承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荣誉背后,是累计2万公里的实地考察——他曾在暴雨中摔下石阶导致膝盖骨裂,却笑称“比当年海上抗台风还惊险”;是百余本古籍里密密麻麻的眉批——从《广济县志》的“匡山产云雾茶,吴公曾品之”到《荆藩纪闻》的“山民多言猴精故事”,皆成考据注脚;是无数个与星辰作伴的深夜——为求证“孙悟空原型石”传说,他在海拔800米的山巅支起帐篷,记录下37处岩石褶皱与书中“石猴出世”的关联。我见过他在研讨会上展示磨破边角的《西游记》手稿,指节叩击着投影里的匡山地图:“这不是简单的景点考证,是要让故乡的山水成为解读经典的钥匙。”
时光淬炼:跨越半世纪的肝胆相照
如今我已退休,他仍在武穴市重点项目办公室为文旅融合项目奔走。每逢周末,我们常坐在匡山书院的老槐树下,看云雾漫过他当年考察的羊肠小道,听他用略带沙哑的武穴方言念起《西游记》开篇:“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岁月染白双鬓,却让情谊愈发醇厚——他送我的《匡山与西游》手稿扉页写着“致老战友:山高路远,初心如炬”;我则将他获奖时的照片嵌进军旅纪念册,旁注“从东海礁盘到匡山之巅,你始终是冲锋的战士”。
朱志勇用军人的执着,让藏在鄂东深闺的匡山成为全国西游文化研究的坐标;而我们的战友情,亦在这场“文化长征”中升华为对信仰的共守。正如他常说:“《西游记》讲‘千难万险终成正果’,咱当兵的人,认准的事儿就得像金箍棒一样,一竿子捅到底。”此心安处是吾乡,而这份跨越半世纪的肝胆相照,便是永不褪色的“还乡路”。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