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这句出自宋代词人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词句,生动展现了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风景的优美,以及作为三吴都会自古以来的繁华景象。而民间流传的 “只知王范镇,不知永宁城”,则形象地反映出外地人只知晓永宁县的王范镇(旧称),却不了解永宁县县城的情况,侧面印证了历史上王范回族镇的繁荣与名气之大。
正所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王范镇的声名远扬,正是源于其繁荣的集镇和众多商户。
在全县的集镇中,按规模大小,王范镇首屈一指。史料记载,清康熙五十四年,永宁县衙已布喻刻石,规划王范集市的设置。当时的集市以农历二、七日为集日,五天一集;解放后,改为公历逢五逢十,依旧保持五天一集的传统。洛宁的山货、特产品质优良,其中宁胡驰名中外,竹器更是誉满华夏,粮棉杂品四季供应充足。每逢集日,四方乡民纷纷前来,远方客商也云集于此,市场买卖兴隆。这一地区人多地少,许多村庄盛产竹苇,农闲时,众多村民投身工副业生产,不少农户全家擅长编织,技艺精湛。冯庄的笸箩、冀庄的圈、坞南的筛子、寨里的帘等,都是历史名牌产品;中原等村生产的竹床、竹桌、竹椅等大批竹制家具,还远销河北、陕西、山西等省。

洛宁首镇王范,在明末便已成为豫西五县的商业中心。大小客商往来不绝,早已是千百里外商贾向往的云集之地,这里是外来京广杂货和县内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尤其是以中药材为主的山货、竹货,远销省内外,与天津、上海、西安等城市均有直接贸易往来,在豫西一带颇具声名。洛卢(氏)、栾(川)、洛(宁)的特产山货,经此地运往洛阳、禹州(今禹县),外地的京广杂货又由此西运至山西、陕西。王范市场商业繁荣,久负盛名,山西、陕西两省商人还在王范镇东门外修建了山陕会馆。民国八年(1919年),英商中和存到此经商;民国三十年(1941年),洛潼公路修通后,王范镇的商业愈发兴旺。当时,全镇大小商店涵盖十大行、二十三大户,共计一百多家 ,包括山货行5户、药材行2户、粮食行15户、花布行10户、牙行10户、杂货行13户、竹货行21户、毒品行8户、油行2户、盐行1户,以及饭铺、药铺、京货、铁货、镶牙、照相等39户。
商号林立,足见其一时之盛。据民国十四年的资料记载,当时的部分商号有祥盛永、和顺城、魁盛恒(京货庄)、隆兴义、隆兴镒、成兴仁、成兴和、中和存(英商)、全盛豫、丰泰厚、德荣庆、和顺祥(药店)、和顺恒、德兴和、晋豫生(中药行)、德瑞祥、茂盛生、义聚西、双泰昌、席长庆(王范商团)、德泰成、元昌兴、义瑞昌、同义炉、全福德、天元德、元茂长、德聚长、福庆功、岐生堂、德润长、双盛德、协泰昶、新庆泰、泰和昌、三义成、同茂永、喻义长、同升义、复盛德、永泰成、豫华店、同庆协(粮行)、金生祥、和顺泳、和顺裕、和顺东、同泰和、二和号(盐行)、天昶德(山货、过载行)、福兴隆、振兴隆(糕点行)、钱广和、恒顺号、中兴号照相、镶牙社等。
其中,中和存、成兴和、魁盛恒、金生祥、和顺泳、和顺裕、和顺东、和顺成、和顺祥、福庆功等为规模较大的商户。大商户批零兼营,小商贩长途贩运,王范镇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白杨树、明皋的粗布,襄、嘉县的香油,通过大车拉、小车推、人担、牲口驮等方式汇聚于此;帘子、篦子、筛子、扫帚、灯笼等名牌竹器,也从这里远销陕西、山西、河北等省。陕西地区还有这样的风俗:每年灯节,舅舅给外甥送灯笼,非洛宁灯笼不可,王范镇竹器的美名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历史上王范镇曾两次遭受劫难。清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8月,捻军过境;民国九年(1920年)农历9月11日下午,韦凤岐发动夜袭。民国后期,受兵匪战乱、苛捐杂税的影响,不少中小商户被迫关闭,一些较大的商户也风雨飘摇,肩挑小贩更是朝不保夕。即便如此,集市和商户贸易依然艰难维系。
1949年之后,王范集市依旧是洛宁规模最大的集市。1966年12月24日,中共洛宁县人民委员会发布通告,将原来的旧集日统一改为公历逢五逢十的新集日,至此,王范镇延续数百年的二七集日旧制成为历史。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对国民经济采取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并实施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 的政策。市场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繁荣景象,政府还恢复了传统的古庙会和集日。以王范市场为例,1984年1月的集日,上市人数超过十万,上市摊位达四千六百多个,成交额高达九十三万余元。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王范街内设有部队驻地,还有银行、市管会、外贸公司、旅社、东、西百货公司、食品加工厂、橡胶厂、废品收购站、回民食堂、土杂门市、糖烟酒门市等数十家公立机构、商业门市,以及学校、医院。“吃客不吃客,到过王范街”“驾驶不驾驶,穿过洋袜子”,这些俗语承载着到王范赶集的历史记忆,深深印刻在80后及以前人们的脑海中。“只知王范镇,不知永宁城”,王范镇的大名,也一直留存在省内外与王范有过交集的老一辈人的记忆里。
宋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道:“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此句道尽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洛宁王范回族镇作为历史名镇,既有辉煌灿烂的过往,也经历过难以尽述的悲惨遭遇,这或许就是时代与命运的安排!如今回顾历史,总结过去,秉持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的态度,期待王范回族镇能重现昔日的王者风范!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等杂志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