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赠金榜大使柴永红
文/赵宝翼
笔靓中华看永红,文坛新星女精英。
文展双翅漫天下,诗词西岳最高峰。
点评词
《书赠金榜大使柴永红》
点评词作者/冰荔枝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致敬之意的诗化表达
这首诗作于“八水绕长安之泾水之畔”,地域意象奠定了古朴厚重的文化底色。长安作为历史名城,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泾水则暗含“泾渭分明”的文化隐喻,既点出诗人创作的地理坐标,亦透露出对“金榜大使柴永红”文学品格的褒扬。从标题看,“书赠”二字明确了赠答诗的体裁属性,这类诗作通常以抒情、赞美、勉励为旨归,需在有限篇幅内既展现被赠者的人格魅力,又传递诗人的真挚情谊。
诗人赵宝翼以“笔靓中华看永红”开篇,一个“靓”字凝练而生动,既含“亮丽”“赞美”之意,又暗藏“靓妆”的文学想象,将柴永红的文笔比作装点中华文坛的亮色。首句以“中华”为背景,视野开阔,奠定了诗作宏阔的格局。次句“文坛新星女精英”则直接点明人物身份,“新星”突出其崛起之势,“女精英”既强调性别特征,又彰显其在文坛的卓越地位,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当代社会,女性文学家的崛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诗人以此句致敬时代浪潮中的杰出女性。
二、意象体系的建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古典诗词讲究“立象以尽意”,此诗通过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构建出独特的艺术世界。
(一)“笔”与“文”的意象链
“笔靓中华”之“笔”,既是现实中书写的工具,更是文学创作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笔”常与文人使命相连,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诗人以“笔”为核心意象,延伸至“文展双翅”之“文”,将抽象的文学创作具象化为展翅翱翔的动态画面。“双翅”意象富有张力:既可能指诗词与文章两种文体的并驾齐驱,亦可能象征思想与艺术的双重维度,暗含文学需兼具思想深度与审美价值的创作理念。
(二)自然意象的隐喻功能
“漫天下”与“西岳最高峰”构成空间上的递进:“漫天下”状写文学影响力的广泛传播,暗合“天涯海角”的古典意境;“西岳最高峰”则以华山为喻,既呼应首句“中华”的地理概念,又将柴永红的诗词成就推向巅峰。华山在中国文化中素以险峻著称,“最高峰”的比喻不仅凸显其艺术高度,亦隐含“攀登”“超越”的励志意味,与赠答诗的勉励功能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西岳”与“泾水”形成地理上的呼应,一为山之极,一为水之脉,山水相映,构建出立体的文化地理空间,暗示柴永红的文学创作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深厚土壤。
(三)人物意象的时代特征
“女精英”这一称谓带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古典赠答诗中常见的“君子”“雅士”等称谓形成对比。这种古今语言的碰撞,既体现了传统诗词在当代语境中的适应性,亦折射出女性文学地位的提升。诗人以“新星”形容柴永红,突破了古典诗词中对文人“老成持重”的刻板印象,赋予其形象以青春活力与进取精神,暗合当代社会对“文坛新秀”的价值认可。
三、艺术手法的运用:凝练与张力的平衡
(一)炼字的精妙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字字精准,尤以动词与形容词的使用见长。首句“看”字兼具“观看”与“看重”之意,既引出对柴永红文笔的赞美,又暗含诗人的主观视角,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其成就的瞩目。次句“女精英”之“女”字看似寻常,却在性别意识觉醒的当代语境中别具深意——它既不回避性别差异,又超越了性别偏见,单纯以“精英”论人,体现出诗人对女性文学家的平等视域。第三句“漫”字极富动感,仿佛可见文字如羽翼般舒展,在天地间自由翱翔,化抽象为具象,堪称“诗眼”。末句“最高峰”之“最”字,以极致化的表达凸显艺术成就,虽稍显直白,却在赠答诗的特定语境中恰到好处,避免了过度含蓄导致的情感表达不足。
(二)结构的起承转合
作为绝句,此诗虽未严格遵循传统律诗的平仄格律,却在结构上暗合“起承转合”之法。首句“起”,以“笔靓中华”统摄全篇;次句“承”,由“笔”及人,点明人物身份;第三句“转”,从“文”的维度展开,写其影响力;末句“合”,以“西岳高峰”收束,既总结前文,又升华意境。四句之间,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由平面到立体,层层递进,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
(三)虚实的辩证关系
诗作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取得平衡。“柴永红”“赵宝翼”等人名是实,“笔靓中华”“文展双翅”是虚;“泾水之畔”是实,“漫天下”“最高峰”是虚。实写奠定现实根基,虚写拓展艺术空间,二者相互映衬,既让读者感知到具体的人物与场景,又能在想象中触摸到文学的无限可能。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精髓之一。
四、文化内涵的多维解读
(一)对女性文学的礼赞
古典诗词中,女性形象多为描写对象,而非创作主体。近现代以来,随着女性教育的普及,女性文学家逐渐崭露头角,但在传统诗词领域,女性创作者仍属少数。此诗以“女精英”为核心意象,既是对柴永红个人成就的肯定,亦折射出当代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崛起。诗人以“新星”喻之,既肯定其现有成就,亦寄寓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文学观。
(二)对文学价值的认知
诗中“笔靓中华”的表述,暗含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装点。这种“文以载道”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经世致用”思想一脉相承,同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全球化语境中,中华文学肩负着文化传播与文明对话的使命,“漫天下”的想象正是这种使命的诗意表达。而“西岳最高峰”的意象,则强调文学创作需勇攀高峰,追求卓越,这与当代“攀登文艺高峰”的倡导相契合,体现出诗人的时代担当。
(三)地域文化的隐性书写
诗中“长安”“泾水”“西岳”等地理意象,构成了关中平原的文化图谱。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关中地区孕育了周秦汉唐的盛世文明,其厚重的历史积淀成为文学创作的丰沛源泉。诗人选择在此地创作赠答诗,既可能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关,亦暗含对传统文化根脉的追溯。这种地域文化的书写,为诗作增添了历史纵深感,使其超越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成为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双重载体。
五、结语:传统诗词的当代性探索
《书赠金榜大使柴永红》虽为短章,却在有限篇幅内完成了对人物、情感、时代的多维书写。诗人以古典诗词的形式,承载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探索赠答诗的新可能。其成功之处在于: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凝练含蓄、意象审美,又注入了现代性的性别意识、文化视野;既遵循了赠答诗“美言”“寄意”的传统功能,又赋予其时代精神的深度表达。
当然,作为旧体诗的创作,此诗在格律上或许存在可商榷之处,如平仄、对仗等未严格遵循近体诗规范。但正如钱钟书所言:“诗之难,不在守格律,而在立意遣词。”此诗以意胜,以情胜,以时代精神胜,其对传统诗词当代性的探索价值,远大于格律细节的考量。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让旧体诗焕发新生,赵宝翼的这首赠答诗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它证明,传统诗词并非只能书写风花雪月、离愁别绪,亦能成为时代的镜子、精神的旗帜,在与当代生活的对话中绽放新的光彩。
